選擇,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生涯的選擇更是天人交戰,不管放棄其中哪個,都教人遺憾一生。就因為這麼痛苦,最後多數人都會放棄選擇,回到原點,不做出任何改變。但是痛苦還在,糾結依然。
最近教課之後,前後有兩個人都來問了相同的問題。第一位是醫師,38歲、喜歡音樂,不能選擇音樂職涯讓他痛苦萬分。他追過夢,曾經短暫離開醫師跑道,轉做音樂,未久又回到主流價值,繼續當醫生。7年過去,音樂的夢未曾消褪,始終在耳邊呢喃不已。
不快樂?請找對原因
他搓著雙手說,他不喜歡當醫師,然而全世界都勸阻他別做出傻事。我看了他的人格測評報告之後說,他讀醫學院7年,又當醫師7年,總共14年,這麼漫長的時間都挺得過來,表示他沒那麼排斥醫師這份職業,或多或少是符合他的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他不解地問我:「那麼我為什麼做得如此不快樂?」
我的回答是,他不是不喜歡醫師這個職業,而是他有個固定的認知框架,以為選了醫師就做不了音樂,必須二擇一,但是音樂是他的天賦,不做音樂讓他失落與空虛,所以他不快樂的原因不在於做醫師,而是沒做音樂,其實做斜槓就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兩難。一聽這個說法,他再問:「可是我上班忙得天昏地暗,怎麼還有時間做音樂?」
這個問題,帶出一個常見的迷思,上班累得跟狗一樣,下班就要耍廢,哪有力氣去做斜槓?其實我們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有些工作的確會耗損精力,做完後有如虛脫一般,再也做不了其他事,這種工作一定不是我們的天賦所在;相反的,有些工作則越做越起勁,做完還能嗨歌一晚上,這通常是天賦所在。
也就是工作分兩種,一種是耗損能量的工作,一種是補充能量的工作。以我為例,只要出門跟人談話,兩場就夠了,回家便像能量掉到最低一格的電池,整個人癱了;但是在家寫作整天,從早到晚不覺得累,還能跑步4公里,再深蹲50下,接著做瑜珈半小時。對我而言,社交是耗損能量,寫作是補充能量。每個人只要花時間觀察,都可以發現自己存在著這兩種工作,且人人不同。
做興趣,補充能量
所以做斜槓有個天大的原則,做有興趣的事。根據赫曼博士研發的「HBDI全腦優勢」測評工具,它的主旨是當你要發展個人的強項,或培養自己的專長時,要從一個池子裡去找,這個池子就是興趣。興趣是我們腦偏好的事,而腦之所以偏好
它們,是因為做起來最具優勢,事半功倍、不以為苦。
這也是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提倡的「天賦自由」,活出自己,實現天命。每個人都想追求這個生命境界,一旦不受制約地去達成,就會感到滿足與幸福。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都想要在某些時刻,體驗到完美的境界,而這個完美跟成功無關,肯.羅賓森說這是--「呼應內心的呼喚。」
我們為什麼上班忙到沒有一絲空閒,整天行程塞得滿滿的,卻總覺得心裡有個大洞填不滿,那是靈魂深處,空谷有回音,卻一直被我們忽視。一旦回應了,在上班之餘去做它,便感到身心平衡;這時候再回過頭來上班,不自覺會產生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內心卻是一座花園,春光明媚。
這種做了斜槓之後,上班更快樂的例子,在我教的學生當中,不可勝數,因為他們的心被照顧到了。
其次,做有興趣的事會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的存在、忘記世間的煩惱,這樣的忘我是最深層的放鬆,跟打坐靜心具有相同效果,都在補充能量,它是修復身心的工作。「心流」現象,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他說:「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沒有損失,就容易選擇
在我解釋完之後,上面提到的醫師點點頭說懂了,原來人生不必要卡在二選一的抉擇中困住不動,因為取捨就是兩難,何不兩全?因為面對社會的價值、父母的期待,以及現實的經濟,要他放棄醫師職涯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需要的是改變選擇的方式,不做取捨,而是兼顧興趣,上班後做音樂,他就會滿足。
兩全的智慧在於平衡,而我認為平衡的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是做有興趣的事,讓天賦自由,每天花一段少少的時間進到心流狀態,為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上班就會更活力十足。
等在醫師後面要諮詢的是一位中年人,53歲,在外商優退之後,足足3年沒再上班,因為前面20年的外商生涯極度高壓,把他操壞了,對工作非常反胃,不想再上班。不過後面還有數十年歲月,自己也還有能力與精力,在聽了醫師跟我的對話,好像找到一個看世界的全新角度,做了結論:「做我有興趣的事,我要撿回過去的20年。」
在做選擇時,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有「規避損失」的現象,因為損失帶來的痛苦是得到帶來的快樂的兩倍。有個硬幣實驗,翻到正面要賠100元美金,那麼反面要得到多少,施測者才要下場玩?照理說,正反面的機率各是1/2,反面只要得到101元就能夠玩。實驗結果居然是必須得到200元,大家才想玩。
之所以做取捨,通常是要放棄既有的,損失既得利益,帶來的痛苦巨大,對於人性來說,這個考驗太具挑戰性。所以要做抉擇時,不妨創造一個不需要有任何損失的局面,不要取捨,儘量兩全,在其中找到平衡,才容易做出改變,跨出行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