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沈安玨報導】中國去(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首季GDP創下負6.8%的衰退記錄,今年在基期偏低、工業產出與出口強勁復甦及消費回溫帶動下,今年中國首季GDP大幅增長18.3%,創歷史新高,也吸引外資對中國股市轉賣為買,上周外資淨流入37.81億美元,同時也創下今年最大的單週淨流入記錄。
在進入財報季之後,中國A股企業業績優於預期的比率也超過92%,此亦為過去10年以來的最高值,顯示中國經濟基本面已全面好轉。有別於東北亞股市的全面吸金,上週印度與東協股市,持續受疫情升溫的打擊。
此外,在晶片缺貨的效應下,亞洲電子產業的出口增長持續強勁,台灣出口已連續九個月正成長,南韓的出口也連續五個月出現加溫。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甚至還同步上調了台、韓兩地GDP的增長預期,連帶也讓外資在上週對兩地股市分別淨流入0.57億美元與6.79億美元。有別於東北亞股市的熱度,外資對印度與東協股市還是相對保留,不過資金淨流出的金額已有所收斂。
摩根投信市場洞察團隊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表示,由於股市估值相對偏貴,焦點都已轉向企業獲利能否持續增長上,只要企業獲利交出好成績,可以降低當前股市的本益比,並讓本益比擴張成為未來股市續揚的動力。更重要的是,市場預期溫和通膨會延到明年,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在今年底前可能突破2%,並促使聯準會壓低債券購買的規模;因此企業獲利是否有「持續性」,才是股市動能是否延續的關鍵。
林雅慧表示,對亞洲股市來說,中國因為有結構性的利多優勢,且外資在中國股市的佔比仍低,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外資仍會持續湧入;但對東北亞的日、韓、台來說,在全球「晶片荒」尚未緩解的情境下,台、韓、日的科技零組件出口還是可持續,但若美國施打疫苗的狀況順利,並在年底前解除社交距離限制,亞股表現就有可能是東北亞與東南亞雨露均霑同步受惠。
摩根太平洋科技型產品經理張致寧表示,亞洲科技股面臨「一多一少」的格局,就是「資金多、庫存少」,無論是中國擴大市場的動能、還是海外中資企業要回香港掛牌、全球對晶片的需求、或是亞洲人口結構對金融與內需消費的推進等,都有助於亞洲股票長期的投資。更吸引人的是,亞股的估值比美股更便宜,但每股獲利與每股銷售額的表現都優於美股,對投資來說,亞股的投資能見度現在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