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大規模開放施打,近日卻傳出幾位「壯壯世代」在接種後猝死的消息,讓許多人擔憂甚至不敢去接種。施打疫苗是否安全無虞?就讓台北市關渡醫院院長陳亮恭針對疫苗關鍵問題給予專業回應。
疫苗利大於弊,但這幾類民眾可先暫緩接種!
「整體來說打疫苗的好處仍然是大於壞處」陳亮恭認為,群體的免疫力對於疫情至關重要,無論是「壯世代」或「壯壯世代」,只要是健康、行動自主的人,即便有慢性病也都該去打疫苗。而對於大家最在意的疫苗風險問題,他借鏡挪威的調查報告表示「機會不大但風險存在」,建議以下幾類民眾可以先暫緩接種,交由主治醫師評估,包括:
1.易對藥物過敏者
2.具血液相關特殊疾病者
3.造血功能異常者
4.長期臥床、失能者
陳亮恭表示,疫苗上市前雖有經過的臨床試驗,但其對象主要針對「一般成年人」,這也造成疫苗的「缺口」。此外,「疑似」因疫苗導致壯壯世代猝死的案例也非台灣獨有,雖然目前還無法確定兩者間的因果關係,但年紀較長或長期臥床的壯壯世代,通常較容易因為健康上的風吹草動引發巨大反應,建議可先交由醫師評估。
接種後如何自我評估,以下指標成關鍵!
接種疫苗後,哪些身體反應需要留意?何時又該儘速就醫?對此,陳亮恭坦言,目前全世界的經驗非常有限,但過去有相關研究指出,這類的猝死案件有七成與「心血管」有關。因此,建議民眾在施打後的「前三天」,除了量測體溫外,多針對血壓、呼吸、心跳等「有關心血管代謝的指標」進行量測,以防它們慢慢在變化,而我們卻不知道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高齡醫學新觀念-勿把「壯壯世代」當成一般成年人
「不可以用對成年人累積的知識去推估他們!」面對這次疫苗風波,陳亮恭引用「高齡醫學」的觀念,直言,65歲以上壯世代或75歲以上壯壯世代,其實對藥物、治療、環境等挑戰都異於一般成年人,醫療處置方式更不該相同。然而,許多人僅把他們當成「年紀比較大的成年人」而已,這容易造成「決策與思考的缺口」。
他舉例,在過去施打流感疫苗的經驗中,對身體較差的壯壯世代往往效果「不如預期」。而此次疫情中,雖然「以群體的死亡風險」來決定接種順序並沒有錯,但是,許多壯壯世代相較年輕人更不會在外面「趴趴走」,反而他們身邊的「照顧者」或家屬也許更該提高順位。最後,陳亮恭呼籲各界應建立「他們(壯壯世代)就是不一樣」的認知,才能讓相關決策更加細緻。
「壯世代」泛指55到74歲的民眾,「壯壯世代」則為75歲以上。著眼於2025超高齡社會,「五六七八久社會企業」打造「壯世代」、「壯壯世代」兩詞,並由「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強力推廣,力圖取代「老人」、「銀髮族」等等所有現行對高齡者的負面稱呼。期望以文化與語言的力量,翻轉台灣民眾對熟齡者的社會印象,讓高齡社會充滿愛與美好的想像。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