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市場上很多形形色色的股票,對於不知道怎麼挑選股票的你,一定不能錯過這篇文章。
這次要介紹的是美國的核心保守資產ETF,適合不太能承受風險虧損的人,投資目標是分散風險並降低成本來達到長期投資,所以標的必須要以穩定為首要考量,這時選擇這檔ETF就沒有錯。
什麼是iShares核心保守配置ETF?
這種ETF主要有「四種」不同型態,主要差異是配置不同比例的資金在股票、債券上,而投資的市場多在美國債券、全球新興市場,由於投資全球,所以風險分散程度相對高。
AOK | AOM | AOR | AOA | |
股票 | 30% | 40% | 60% | 80% |
債券 | 70% | 60% | 40% | 20% |
年報酬 | 4.4% | 6% | 8% | 10% |
配息率 | 2.5% | 2.3% | 2.5% | 2.3% |
配息 | 月配息 |
季配息 |
上述4檔ETF性質相同,差異僅在於資產配置的不同導致性質差異,比如AOK債券配比高、獲利並不高,但風險低、穩定,而股票配比最高的AOA報酬率也是最高的,但是風險也相對高,不建議新手直接投資高風險的投資組合,建議先從風險較低AOK、AOM兩檔開始投資起。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相對安全又穩定成的的AOK,因為他的債券配置比例70%,投資的型態是很保守的,債券本身的風險就是相對比較低的,所以AOK是一檔很適合長期投資穩健成長的。
風險愈高的ETF,所獲得的報酬也愈高,但每個人的承擔風險能力都不相同,選擇自己適合可承擔的投資才是最正確的。
持股比例
第一大持股為美國整體債券,第二大為美國標普500,第三大是已開發市場股票,前三大佔就佔比高達八成,很明顯就是以大量美國債券+小部分大型股為首的ETF。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TF有汰舊換新的功能,所以都會把不適合的股票標的換掉,不用擔心會有長期投資到不好的公司。
特別說明第一大持股的美國整體債券(IUSB),持有40%政府發行的公債、32%公司債、23%不動產抵押貸款,平均的票面利率是3.49%。債券有分政府公債跟公司債,以政府發行的債券代表最為安全。
投資區域
(圖片取自於moneyDJ理財網)
上面說到投資多是美國債券,所以地區就是以美國為主,剩下國家就是亞洲大國日本、中國,這兩個就是亞洲的已開發國家,再來是歐洲的大國,英國、德國、法國,這也都是歐洲的老牌大國,從圖表中可以看出AOK的投資標的十分保守,並不會去投資市場不穩定的區域。
債券評比
評價等級 | AOK |
AAA | 38.64% |
AA | 9.4% |
A | 10.88% |
BBB | 13.71% |
BB | 7.01% |
B | 6.97% |
B級以下 | 2.79% |
不被評等 | 10.59% |
因爲AOK中債券配置了70%,是屬於整個投資組合的核心,必須看其中的債券評等做買進決定,上表看到近90%的等級為B級以上,所謂B級以下就是我們俗稱的垃圾債券,也就是風險性質很高,可以AOK的配置的債券品質都是有挑選過的。
回測模型
我們從發行上市第一天就買入看看有什麼結果發生?
這檔是在2008年11月上市,買入之後每年都是穩定成長,複合年成長率有6%之多,因為是投資債券居多,所以不會像股票那樣大起大落,就算去年遇到新型冠狀病毒,依然不至於到大跌,可以看到上面最大回檔才7%(上上圖紅圈部分),面對美股熔斷,AOK只受到7%根本是微乎其微。
從2008年到現在持續持有,中間只有兩年面臨負的報酬率,最大是在2018年中美貿易戰,最大只有負3%,可以證明其風險性質是很低的。
結論與比較
這次介紹的AOK是一檔十分保守ETF,以下我們優缺點及投資建議。
優點:風險分散程度高,抗跌能力強,在熊市時能夠提供足夠的下檔保護,由於投資國家多,不會因為特定國家動盪造成個別風險。
缺點:由於債券佔比70%,其走勢與股價相反,在大多數時間投資報酬可能不及股票型投資組合甚至大盤。
以筆者的觀點而言,我認為可以將這檔ETF當作整個投資組合中的避險部位,提供市場回檔時的保護,我並不會持有太多比重的AOK,大約佔比10~20%左右,目的是提供整個投組擊敗大盤的同時也能分散一部分的風險。
問題與討論
很多投資新手可能會對於投資股市有一定的錯誤認知,認為只要投資大盤或題材股即可,但是許多人投資生涯中並沒有經歷過2008年的金融海嘯,甚至是2020年的COVID-19,跟上順風車、買到飆股這些在現在看起來家常便飯且高獲利的投資終究只會是經濟循環週期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歷史仍然會重演,這次沒有不一樣。
在這邊推薦讀者可以去閱讀霍華馬克思著的《投資最重要的是》,此書的核心重點為風險控制,我認為學會風險控制是頭最重要的第一門課,各位也可以搭配回測模型配置自己喜歡的ETF,並且把其中的一部分加入AOK這類型以「債券」為主的ETF,並且特別注意在市場回檔的時候和原投資組合的表現,相信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來源《ETF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