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心理學家華特森(David Watson)在研究正面情緒時發現,擁有快樂和正面情緒的關鍵,是努力追求目標的「過程」,而不是完成目標的「結果」。
運動選手如果只論成敗,只在意輸贏,很容易形成「不穩定的自信心」,畢竟冠軍只有一個,有時候贏得比賽並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非贏不可」反而會降低挫折容忍力。
所以,運動員能不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特質。看不到自己的進步就很容易感到焦慮、挫折、不信任自己;看得到自己的進步,不僅對自己有信心,對表現也會有較高的滿意度。
一場精采的比賽,高超的競爭者懂得在競爭中合作,競爭與合作是相輔相成的,雙方盡力在比賽中追求卓越,激發彼此最大潛力。對運動員而言,成功的起跑點是熱愛比賽、享受學習的過程、熟練困難的比賽技巧、開心參與競賽、對努力達到目標有榮譽感。
羽球天后戴資穎在接受電視訪問時表示,她從小跟著熱愛羽球的父親一起打球,大人打球,小孩也跟著打。小學開始練球,小六已經沒有對手,這個時候,父親決定讓她升級,跟年齡更大、球技更好的選手一起比賽,她又再度嚐到輸球的滋味,從此也接受輸球的挫折。這個訓練過程,可說是呼應「練習目標」的功能。「練習目標」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心理技能」,提升我們的聚焦及專注力,激勵自己挑戰自我極限,增強超越的動機。
另一位棒球界的超級運動明星,鈴木一朗的練習歷程也很值得我們深思。鈴木一朗在三歲時跟父親說想要打棒球,當時父親花了半個月的薪水買了一副棒球手套給他,還告訴他這不是玩具,而是工具,從此以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鈴木一朗每天都要去公園練投五十球、打兩百球、守五十球,無論天氣多麼寒冷,鈴木一朗多麼想玩,都不能調整、更不能鬆懈。
在馬林魚總教練馬丁利(Don Mattingly)的眼中,鈴木一朗是個「每天都在球場上丟球,不斷求進步,並且從未停止。有些球員會覺得倦怠或是偶爾停下練習,但他從不休息、日復一日的,這都展現了他對於棒球的熱愛。」
要成為頂尖的運動員,追求卓越比贏得勝利更加重要。追求卓越不是一條直線進行的道路,而是高低起伏、不可預測的,考驗著運動員的韌性跟決心。如體操選手李智凱的奮鬥故事,就激勵了無數人心,不斷挑戰自我極限,持續保有前進的熱情及超越的動機。
運動選手的「心理技能」訓練需要持續整個運動生涯,運動員最害怕在運動技能處於顛峰的時候受傷,非但要承受身體的痛苦,更要經歷心理衝擊,害怕無法恢復原本的水準,擔憂無法再重返運動場。這個時候就需要強大的「心理技能」,幫助自己度過低潮。
這次奧運比賽期間,不斷看到媒體播放舉重金牌選手郭婞淳練習時受傷的畫面,還有復健的艱辛過程,真的是學習「心理技能」的最佳典範。
有不少運動員受傷後,會為了盡快回到運動場上,而急著想要馬上投入訓練活動,導致在復健的過程中,忍不住跟醫護人員發生爭執,但若沒有完全復原,過度求好心切,反而更容易導致運動傷害。
此外,運動員面臨退休的抉擇時,更需要幫助自己調適心理,重新設定人生目標。很多紅極一時的運動員走出運動場後,往往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即使是締造泳池傳奇紀錄的天才型運動選手菲爾普斯,當他決定在倫敦奧運退役,離開游泳舞台後,他從此停止訓練,生活不知所措,體重開始暴增,沉迷酒精、毒品、賭博,連一手訓練他的教練都勸不醒。走過迷惘混亂的歲月,菲爾普斯又重新振作,再度於里約奧運奪得金牌。
「心理技能」的終極目標,是鍛鍊「自我調整」的能力,做好自我管理,幫助自己達成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像台灣之光王建民無論是否上場比賽,都不間斷自主訓練。他曾經表示:「我只是想要證明,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有機會重新上去(大聯盟)。」這股自我管理的毅力,真的很令人佩服。
要成為頂尖的運動員,不只要磨練運動技能,更要鍛練生活技能,同時讓身體、心理、社交、情緒、道德各方面均衡發展;持續保有比賽的熱情,以及健康的性格,才能讓專業的道路走得又遠又長。
鍛鍊「心理技能」的過程中,保持樂趣也是很重要的,享受練習的過程,對自己感到滿意,比賽後有滿足感,才能夠源源不絕地產生心理能量。
不只運動員,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心理技能」,能夠鎮定地處理突發的危機事件,自信地表現專業能力,及時地消化壓力,隨時做好自我調整,從確認問題到自我承諾,每個步驟都確實執行,做好環境管理,類推到所有的狀況中。
(文章提供/林萃芬 專業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