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皮膚疾病,目前醫療尚無法治癒,但是如果能規則接受治療,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就可以獲得良好控制。由於傳統藥物無法滿足所有病患的需求且長期使用可能會對身體產生危害,所以近年來發展出療效優異的生物製劑,可明確減緩發炎,更有效地改善病灶,但每人病況、體質不同,適合的藥物就不同,常常需要嘗試多種藥物後才能找到最合用的藥物。健保署在今年5月1日放寬給付標準,若使用半年發現療效不理想,便可轉換使用其他藥物,不用從零再開始,造福許多患者,醫師也樂見其成。
乾癬為全身性疾病 關節炎等共病機率高
乾癬為自體免疫失調疾病會導致全身性的發炎反應,在皮膚會造成角質細胞異常增生與分化不良,臨床上以紅色斑塊合併有銀白色鱗屑來表現。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吳介山表示,患者常見合併有關節炎、腸胃道發炎及眼睛發炎等,所以乾癬不僅是皮膚疾病,更是全身性疾病,也因為現行醫療無法根治乾癬,所以患者必須長期規則治療。也有許多研究指出,乾癬患者合併高血脂、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機率也較一般人高,所以更應該要積極地治療乾癬,以免對身體造成進一步的傷害。
▲高雄榮總皮膚科主治醫師吳介山
生物製劑是什麼? 誰適合用?
最早對於乾癬的系統性治療,自約1980年代時使用小分子藥物開始,發現有好的療效,但可能出現一些肝腎功能、血液、乾眼方面的副作用,後來漸漸演變出生物製劑,義大癌治療醫院皮膚科主任張莞渝分享,這些免疫製劑近十幾年來投入大量研究,發現用於乾癬患者成功率相當高,也相對系統性藥物來得具有專一性。有許多研究發現,乾癬發炎的路徑上有許多關鍵點,就像許多關卡,若能將關卡守好,就能減緩發炎。
▲義大癌治療醫院皮膚科照護團隊(非疫情期間拍攝)
因為乾癬患者容易併發其他代謝性疾病,若身體其他器官功能不佳,可能不見得適合使用系統性治療或是療效不彰時,就可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在選擇生物製劑時,並無一定標準,醫師會根據患者使用藥物的反應進行評估,吳介山醫師提到,生物製劑療效快,安全性也比傳統藥物提高許多,但研發成本龐大且短期內受到專利保護,造成藥價昂貴,不管哪一種藥劑,平均一年都要耗費將近50萬/人。
生物製劑療效若不理想 健保新增平行轉換條文
申請健保給付,需在照光合併至少兩種系統性藥物治療各三個月後,療效仍不理想的條件下,由醫師準備相關資料申請,包含疾病嚴重度(PASI)及治療改善度、病灶全身面積等。吳介山醫師說,常有些患者對藥物療效不甚滿意,例如治療後疾病嚴重度(PASI)仍大於1、病灶佔體表面積超過3%、或是殘存病灶位在臉部、頭皮、手部及手指甲等外露明顯部位,會造成社交困擾且明顯影響生活品質時,今年5月起便可在申請續用時申請平行轉換另一種生物製劑。
目前在健保有多種可選擇的生物製劑,患者在某種藥物使用效果不理想時,用過兩種以上的並不少見,為何平行轉換條文這麼重要?張莞渝主任進一步補充,過去若想要改變已申請給付的藥物,沒有明定可供依循的條文來進入行政程序,不一定能轉換成功。當明確條文出現,目前藥物療效經醫師評估仍未達預期,影響患者正常功能與社交生活達一定標準以上,就可以平行轉換別的生物製劑嘗試,流程簡單加快許多。即使是同一機轉或類似機轉的生物製劑,由於製程上的差異,在相同病患的各個時間點,使用上可能有不一樣的療效表現。也因此,平行轉換條文對於治療效果不如預期,或希望能進一步改善治療效果的病患,是難能可貴的機會。
治療目標非治癒 良好控制不發作
因為乾癬沒辦法根治,一疾伴終身,張莞渝主任常鼓勵患者,治療目標是乾癬活性控制良好,讓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社交盡量維持正常,自從生物製劑問世之後,普遍都可將疾病控制在不講別人不容易發現的程度,可以減輕相當的疾病與社交壓力。但她也表示,「這是理想狀態,現實是病情容易好壞反覆,也可能因控制不佳導致住院。」如果有壓力、感冒、免疫系統不穩就可能發作,但希望在控制下能輕微一點。
吃好、睡好、沒煩惱 生活守則追求長期穩定
「生物製劑是一個好藥,但不是仙丹妙藥。」吳介山醫師說,造成乾癬除了遺傳,其實環境因素影響也很大,例如生活環境不改善、長期壓力緊繃、情緒起伏過大,用藥也沒辦法獲得改善。除了配合醫囑規則治療外,生活也要適當調適。他都鼓勵患者「吃得好、睡得好,快快樂樂沒煩惱」,雖簡單但不容易做到。提醒患者要適當排除壓力、控制體重、規律運動,不能全部仰賴醫師與藥物,自己也要調整,才能追求長期且穩定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