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子宮癌包含子宮頸癌與子宮體癌,為台灣女性十大好發癌症之一,除了傳統治療的手術、化療、放療外,新興的免疫療法在近幾年也有不錯表現。據研究顯示,治療後復發或疾病惡化但生物表現量佳的病人,採用免疫療法或免疫搭配標靶都有不錯的成效。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副教授周宏學提醒,子宮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有賴定期抹片加超音波檢查及早揪出癌症源頭,此外也因癌症治療選擇日趨多元,且成效性良好,一旦檢查出癌症,建議積極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好的控制。
定期抹片檢查搭配超音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子宮癌每年新增約6,000人,為女性十大好發癌症之一,而子宮癌中最常見的為子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約佔子宮癌整體八成,其中子宮內膜癌更是近幾年增加人數較多的癌症。周宏學表示很多子宮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初期症狀以陰道出血較常見,若侵犯到腸胃道、膀胱等周圍組織,可能有腹痛、血尿等症狀。及早發現對於預後是很重要的,預防子宮頸癌最重要就是定期接受抹片檢查,子宮內膜癌則無較佳的篩檢方式,建議做抹片時也能做超音波掃瞄,看子宮及卵巢大小,以及內膜狀況,若有任何問題就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罹病檢測生物表現量,為治療多添一項選擇
子宮頸癌的治療主要以手術切除或者放、化療為主;而子宮內膜癌則是手術切除後,會再根據有無危險因子,決定是否搭配放射治療和化療,若傳統治療無效或是疾病再復發,則可能會再以化療搭配免疫療法提升治療成功率。
周宏學表示,免疫療法為近幾年子宮癌治療的一項新選擇。我們體內的T細胞具備殺死體內癌細胞的功能,而正常T細胞則有個稱為「免疫檢查點」的「煞車系統」,可用來預防T細胞誤殺正常細胞。但癌細胞會模仿正常細胞,分泌出免疫檢查點的小分子PD-L1,以阻止T細胞的攻擊。而免疫療法的藥物,就是透過阻斷PD-L1或PD-1接受器,讓T細胞能正常識別癌細胞並將癌細胞殲滅。也因此,若患者罹癌後接受生物表現量的檢測,發現腫瘤中的PD-L1表現量佳或者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SI-H),接受免疫療法時反應機會較高。
周宏學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其一為55歲子宮內膜癌的婦人,約十年前在其他醫院接受手術後搭配放射治療,沒想到卻在治療完成的兩年後再次復發,癌細胞甚至擴散至腹部、肺部,整體狀況不佳,到林口長庚就診接受PD-L1生物表現量檢測後,接受免疫療法搭配標靶治療,經過一年治療後,不僅腫瘤已經消失,身體狀況也恢復以往。
另一名61歲晚期子宮內膜癌的婦人則是手術後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卻仍在治療一年後復發,復發後再次接受化療,不僅腫瘤沒有完全消失,也因化療副作用而感到極度不舒服,影響生活品質,最後經檢測PD-L1生物表現量後,嘗試免疫療法搭配標靶,不僅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更重拾生活品質。
周宏學表示近幾年免疫療法運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案例多,且根據國際大型臨床研究也指出,經過生物表現量檢測後,若是PD-L1表現量較佳或MSI-H的病人採用免疫療法,約兩成的病人腫瘤可完全消失,約半數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或是停止成長,為癌症治療帶來一大鼓勵與治療曙光。周宏學呼籲,除了女性應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並搭配超音波來確認子宮內膜是否有病變外,若有任何的不適也應積極就診並與醫師討論,才能達到最好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