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食物浪費助長氣候危機,「糧農循環經濟」是解方,百年企業福壽實業(1219)多年來透過農業產製過程產生的副產物或廢棄物,重新進行資源再利用,達到環境永續願景,且為了將飲食觀念從小扎根,特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共同合作出版「食物變變變:神奇的農村之旅」兒童繪本,並贈閱1000冊給全國80所食農教育小學,讓「糧農循環經濟」觀念透過教學落實校園。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最新發表「糧食浪費指數報告」指出,全球每年浪費近10億噸食物,且有8%-10%溫室氣體排放量與食物浪費有關。因此,食農教育並非只有了解從產地到餐桌、認識食物的源頭這麼簡單,更是惜食、友善環境的實踐。因此,農業循環轉型是一個重要發展趨勢,從生產面達到資源再利用,減少產製過程中的副產物或廢棄物,進而減少破壞,提高糧食的供應量。
為了扭轉台灣人對飲食的不安,「食育力」的培養,已成近年新共識。從名人倡議、民間團體響應、到政府力推「食農教育法」立法,不僅目標創造食物的影響力,更希望從根本做起,從校園真正落實在地低碳的飲食習慣。
投入循環經濟多年的福壽實業於16日假農糧署舉行「食物變變變:神奇的農村之旅」兒童繪本的捐贈儀式,董事長洪堯昆(右3)指出,為了善盡社會責任,公司特別成立生技部門,研發動物排泄物發酵的菌種,製造有機肥料,以「糧農循環經濟」友善大地。
他認為,食農教育是一種素養,期待透過學校教育的潛移默化,建立人與食品、土地的關係,對農糧生態的進一步認識,而福壽更積極推動農業循環再利用,希望透過「食物變變變:神奇的農村之旅」兒童繪本的出版,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糧農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從「適時擇食」的觀念開始,進一步對環境更友善。
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台灣是一個非常好的農業環境,他從小的生長環境中,家家戶戶都有養豬,就是使用福壽的豬飼料,而家庭廚餘、垃圾等,全部都可以成為堆肥,這就是落實生活中的循環經濟;而蔡英文總統也於世界地球日,宣佈臺灣在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臺灣的目標排放。
「食物變變變:神奇的農村之旅」是一本從孩子角度出發,探索農作物生產過程,重新建立「看待農村」的眼光。繪本裡,農夫、工廠、養雞場彼此合作,資源環環相扣。例如農夫利用工廠提供的肥料,種植優質農作物,再由工廠收購賣給消費者;工廠的肥料,則是由養雞場提供廢棄的禽畜糞便,做成有機堆肥,產製過程秉持珍惜資源、不浪費精神。
「糧農循環經濟」是產業新潮流,能同時兼顧健康與環境,未來將能解決糧食危機、生態汙染、甚至降低人類的醫療負擔。因此,這本書將是食農教學現場的最佳教材,讓孩子能從「識食」中「擇食」;並從「循環經濟」重新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友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