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元首於16日進行長達3個半小時的視訊會議,也是美國總統拜登就任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兩人首度面對面會談。會後依照雙方表態,市場解讀,拜習會圓滿落幕後,美方對中國進一步釋出友善的訊息,即便是一時的政治考量,同時更影響全球的經濟局勢,對台廠影響,專家認為是弊大於利。
美中關係錯綜複雜、詭譎多變,即便拜登上任後,亦不見稍稍和緩跡象,貿易戰持續,直到雙方元首進行首場高峰會,美國放寬一連串對中國太陽能廠制裁態度,與先前嚴打策略明顯差異,外界解讀,拜登為了不讓自己的能源政策跳票,只好對陸廠妥協。
事實上,美中關係緊張期時,許多品牌商將訂單轉移至台灣,台廠受惠轉單效益,另一方面,有不少業者趁勢將工廠從中國轉出,但如今美中關係改善,市場對台廠的此一利多,反呈現悲觀看待,但對於業者來說,佈局是長線的發展,產能剛移,不可能短期看似和緩又變動,產能剛轉移,不太可能因為兩強態度轉變說變就變。
理財周刊研究員高適分析,兩強對立是趨勢,關係改善是政治上的改善,美對中科技制裁不會鬆綁,就像中芯仍拿不到荷蘭半導體設備大廠艾司摩爾(ASML)生產的EUV微影設備,代表科技上美對中還是制裁,只是程度寬鬆問題。
政治說變就變,不確定性因素大,分散供應鏈風險是具體事實,貿易戰劇烈時,對台廠供應鏈來說,市場解讀受影響聚焦在半導體,像是聯電、世界先進等成熟製程,上述產業受害,如今美中關係改善,市場認為半導體將受益,但實際上從中芯事件觀察,是沒有受益。
再者,市場原本預期轉單會減少,「就目前看來,實際影響不會如市場預期,產能轉出就轉出了,分散就分散了」,從長期來看,如果疫情再爆發,過去因產能過度集中在中國的風險再次浮現,以經營者角度考量,雙方利益交換,美對中多採購一些東西,因為美國去中化、中國去美化接單的廠商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