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透過儲蓄險來累積一桶金,或許投資報酬率不一定比投資股票高,但風險相對來得低。日前一名獨力撫養2寶的媽媽在《存錢人生》向網友求助,她提到,自己在丈夫過世之後領到200萬元保險金,規劃以這筆錢投保一張6年期儲蓄型保單,年繳保費約35萬元、目前準備要繳第三期保費,滿期後每年可領3萬元生存保險金。
不過,友人建議她存股會比6年後每年領3萬元的生存保險金還好,讓2寶媽開始動搖是否該續繳保費,同時擔憂減額繳清會損失很多錢。
網友表示,保單既然已經投保,那就持續紀律地繳到期滿比較恰當,不建議減額繳清更不要解約;且年紀越大越難買保險,加上如今保費越來越貴,既然已經規劃就持續繳完。另也有人提醒,投資股市有賺有賠,好好想想「跌時妳會不怕嗎?」、「股票有賺有賠,風險很高,若是沒有做足功課,千萬毋湯阿」。
「保險是買來分散風險的工具。」《金融存股輕鬆學》版主孫太建議基本保障是必要的,這個錢不能省,但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以及經濟條件完全不一樣,世界上沒有適合每個人的保險,只有最適合自己的保險,與其買儲蓄險,何不乾脆直接買優質公司的股票,成為股東享受配股配息,然後將這些配股配息,透過保險買足「保障」來轉嫁風險。
在利息不斷走低的趨勢下,升息永遠趕不上通膨幅度,因此民眾借助投資及時間複利的威力,讓小錢滾成大錢。理財專家郭俊宏提到,6年期儲蓄險,通常要繳到第6年後才能開始還本,再加上疫情帶來全球降息以及通膨持續上漲,保單的預定利率會被上漲的通膨吃掉,錢愈變愈少,3萬元的生存保險金,以200萬本金來計算,投資報酬率約為1.5%,低於目前通膨成長率。
CFP 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吳昭慧表示,作為家庭經濟支柱,資產配置更要小心謹慎,除了追求資產增值外,也應考量人身保障、風險分散,以免突如其來的意外與市場波動,導致家中經濟停擺。
吳昭慧進一步分析,2寶媽可能因先生突然離世,深覺保障重要,接著突然收到200萬身故金,一時之間也想不出,要如何處理這筆金額,可能在壽險顧問建議下,先將錢分6年存下,後面又可以領生存保險金35*6=210萬,年金3萬/本金210萬=1.4%,但吳昭慧建議還是從三個角度來做考量比較妥善。
角度1.保險跟投資是不一樣:保險的意義是「保障」未來不確定的「風險」,投資的獲利則是未來不可控制的「風險」以賺取「超額報酬」,從定義上,可以看得出是這是雙頭馬車,以2寶媽的例子,她本身的財務風險就高過於一般雙親家庭。
角度2:固定現金流:近2年投資股票市場大好,讓許多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躍躍欲試,以0050(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為例,2021年3月加8月配息就3.4元/一股,但拉出他往年配息金額及日期,並不是每年都是固定的,2016年甚至只有0.85元/股,保險生存保險金,就是一個定型化契約,在每年的生存給付日,都會乖乖且金額不變的匯入帳戶中。
角度3:稅負問題:如果要保人,被保人,生存年金受益人為同一人,在綜合所得稅中是免申報;至於投資股票則配息金額要列入綜合所得稅中。
郭俊宏建議,保本就等於沒有收益,可以把比例做調整,一部份保本,另一部份風險投資,以個案的情況來看,穩健的現金流對於子女的教養金有一定的幫助,除了存股或者用月配息的基金或ETF,提供每年以及小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額外的開銷預算,建議可以將資金分配為50:50,例如:100萬做為配息標隨投資,若以7%的配息率來看,大約每個月可以增加5~6000元的現金流收入應付必要開銷。
許多人想透過個股、存股、基金到ETF進行投資獲利,就看每個投資人的理財習慣去利用各個管道參與投資,如果你是想賺價差的人可以買個股,想穩穩領股息的人,存股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不想單壓個別公司?可以考慮追蹤大盤指數的ETF,不管是運用哪種投資工具,投資人還是必須得評估風險。吳昭慧建議在做人生財務規劃時,千萬要與專業顧問諮詢,討論適合自己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