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多數人都以為會在65歲或更早退休,實在很難想像會發生這個情形:當自己77歲時,幸運地,看起來像55歲,還在工作崗位上,而且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深怕一個不小心被淘汰,於是用了一些手腕,把同事的業績變成自己的!
這是100%真實的故事!我聽了,整個人傻住……對於這個行徑,這位77歲的小姐還自有一番說詞,她說,從年輕起認識的男人沒有一個要讓她管錢,所以她除了努力工作,並堅持從32歲起單身至今,為的是——「控制一切,是我的養生法!」
拚命老娘,為的是哪樁?
講到這裡,你是不是腦海裡浮現3大疑問:
第一個疑問:在台灣的職場,很難想像77歲還在工作崗位上努力不懈,這是個什麼樣的長者?
第二個疑問,這麼一大把年紀,有工作就很強了,還拚到不擇手段,這個長者是為什麼如此拚?
第三個疑問,在台灣,長者的養生之道是放下,她卻是通通都要,控制一切,背後有什麼故事?
我怎麼會知道這位高齡小姐,事情是這樣的:
我有個粉絲移民歐美一二十年,最近到一家珠寶店任職店員,遇到一個「靈異事件」,業績做越多,獎金領越少。經過調查之後,發現是這位77歲小姐在背後「衝康」,結帳時做弊,乾坤大挪移,把業績搬到自己名下。我的粉絲跟店經理反映,哪裡知道她們是閨蜜,一夥的,自然是投訴無門、沈冤莫雪。
感恩節那天,我的粉絲在上班前打電話說要辭職,這個殺手鐧可嚇著了店經理!她的業績占店裡的1/2,自此而後經理就不敢怠慢她。她也學到一個要領,只要跟77歲小姐值同一個班,客人來了,她就轉到「靜音」模式,不推生意,讓客人來了又走,因為反正做成了也不算她的業績。
但是不講品格問題,我的粉絲倒是佩服極了這位77歲小姐,簡直大開眼界!就拿她工作有多拚來說,連她來自自稱勤奮水牛的台灣,都不得不甘拜下風。
每天上滿8小時,每周工作5天,把兼職做成全職。感恩節、聖誕節都來上班,幾乎是全年無休。只要我的粉絲在推生意時,她一定厚著臉皮湊過來,聽聽粉絲的銷售話術,想學一招半式也創造高業績。目前這份工作才做3年,換句話說,74歲還能夠轉職!但是我的下巴真正掉下來,是這個:姊姊80歲,目前還在律師事務任職,做前台。
年齡不是藉口,不是障礙
更驚人的是,77歲小姐還在談戀愛,而且挑得很,揚言只挑小她幾十歲的運動員!別忘了她看來只像55歲,按照現在女大男小的例子越來越多,差三四十歲應該機率不小。她的年齡位居川普與拜登中間,行徑簡直是川普翻版,這在台灣是難以想像的一號人物。不管你是不是要向她的行為看齊,也不得不說:這小姐,厲害!
我們常說:「這個人七老八老的,還盡做些不符合年齡的事。」在長夀的社會,恐怕這個觀念要顛覆,再也無法用過去思維來界定年齡,以及限定不同年齡該做哪些事。像是現在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被預測將來平均都是百歲人瑞,其中一定有不少人活到110或120歲,所以老年的定義勢必要往後推延。
每次講座,我都會問大家,長夀的結果會缺什麼,台下無不異口同聲說一個字:「錢!」再加上最近通膨嚴重,錢越來越薄,一顆芭樂原來賣10元,現在兩顆80元,等於台北一個便當,大家更加感到錢不夠用的現實。因此除了投資理財外,同時也要建立一個新的觀念:活到老,工作到老。
問題是台灣的平均退休年齡之早,全世界出了名,在已開發中國家算是名列前矛,也算是另一種隱形冠軍,只是這是一個令人汗顏的冠軍,表示台灣的就業市場對中老年人極度不友善。這也讓我們難以想像77歲小姐還在工作崗位,並且為了搶奪業績、生存下來,想破了頭,不擇手段,非達目的不可。
老來求職,你的競爭力在哪裡?
當這位77歲小姐的故事在我的fb粉專刊登出來時,有近150則留言,大家討論熱烈,多數粉絲都留言:「我有被嚇到!佩服!佩服!」其中有個粉絲還跳出來說,在美國留學時,有做工讀,頂多上司是90歲的工程師顧問,專門解答office軟體問題,非常有肩膀,離婚獨居但享受生活,是很值得敬佩的長者。
90歲還在工作,在台灣大概只有企業主吧!可是當我們存的養老金不夠時,恐怕他們都是我們的「前輩」,這一代年輕人工作到75歲將是普遍的未來。然而問題來了,我們的上班族目前平均在50多歲被逼退,後面10年或20年去哪裡找工作,是一個必須趁早布局的課題。其中,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兩個問題:
1.我可以有什麼價值,在50餘歲被退休後仍被雇用?
2. 我可以怎麼不斷提高價值,值得被長期雇用到75歲?
日本近10年的就業市場,中壯年的就業率在下降中,反倒是女性與銀髮族在成長中,一消一漲,指出老來求職是未來趨勢。可是我們準備好了嗎?包括工作技能、體力活力、手腳靈活,以及心智上的反應速度等。最重要的是很多年輕人不喜歡跟銀髮族共事,怎麼改變他們的刻板印象也是一門學問。
現在政府提倡「青銀共居」、「青銀共創」、「青銀共學」,這些都還好,上下不具利害關係。可是「青銀共事」不同,資源是有限的,像是工作機會、客戶經營等,彼此處於競爭的狀態,怎麼讓青年人與銀髮族不產生世代對立,絕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去認真面對的全新課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洪雪珍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