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金融研訓院透過「2020台灣金融生活調查」調查全臺15歲以上民眾的金融生活,本次調查區分金融風險抵抗力四大面向:「自身財力」、「他人支援」、「金融商品服務」、「金融素養」。透過以下調查結果發現以瞭解或使用金融商品及服務、自身財務管理等知識與行為作為指標的「金融素養」最為匱乏:
一.三成六國人「完全不了解」金融服務及商品。
二.超過一半的人對於使用金融商品與服務自信程度為「完全沒有自信」和「不太有自信」。
三.整體金融素養「極低」和「低」佔比超過七成七。
四大面向中「自身財力」與「他人支援」相當程度受限於先天外在條件,而「金融商品服務」則需要政府與金融產業搭配,因此,調查再三強調,作為個人內部資源的「金融素養」是最大著力點,可藉由推廣金融教育,讓民眾不論貧富、身分、背景,皆能逐步改善生活,達成財務幸福。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便呼籲各國更積極重視金融教育的推廣。而臺灣於更早之前,就因雙卡風暴,催生了來自民間的力量,展開一場延續至今的財金教育推廣之旅。
預防勝於治療,財金協會站上第一線
2005年,卡債問題浮上檯面。除了銀行惡性競爭,發卡的審核機制與徵信流程過於寬鬆簡化,導致雙卡(信用卡與現金卡)浮濫,又因社會充斥混亂的財金觀,大眾缺乏對金融產品的瞭解,再碰上銀行鼓勵借貸,主打雙卡「及時行樂」的宣傳手法,很快許多人便捲入債務危機。當時逾期繳款金額高達八千多億元,粗估有八十五萬人成為卡債族,妻離子散、暴力討債,甚至輕生等事件層出不窮,塑膠卡片淪為塑膠鴉片。(來源1)
隔年,在一群財金、教育界專業人士熱心奔走下,成立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以下簡稱財金協會)。作為臺灣第一個致力推廣財金智慧教育的組織,財金協會積極推動財金教育普及,曾與金管會、教育部合作,將相關金融基礎知識融入課綱,並培訓第一線教師,使金融教育走進教育體制內。
「重要的觀念一定要從小學起,教了孩子什麼,就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現任財金協會理事長周行一強調從小扎根的重要性,因此財金協會創辦初期,便鎖定在學學生,如農夫栽種一樣埋下智慧種子,期待養成終生受用的財金觀念。
參考多國案例與標準,財金協會將財金智慧劃分成七大領域——賺錢、存錢、花錢、保險、信用、投資、助人,每一領域都囊括數種核心概念,比如在「賺錢」時會探尋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來賺錢;「花錢」則與學員討論購買「需要」與「想要」物品的差別,並學習記帳確保聰明消費。七大領域不僅環環相扣,也在順序上強調用錢的進程:先賺錢,才能存錢、花錢;先了解信用及對應風險,才能投資。
「我們在做的都是預防勝於治療,」財金協會講師徐瑞璟指出,如果有正確的用錢習慣,知道要先存再花、瞭解信用的重要與投資的風險,就能免去大半陷入財務危機的風險。
徐瑞璟解釋:「很多人會把投資跟理財混為一談,但投資只是理財的一部分,好比今天領薪水,不會全部都拿去投資,而應該妥善規劃,先存下日常必要支出,再考慮購買其他想要的東西、投資自己或其他金融商品,這樣的理財才算實踐財金智慧。」
「財金智慧是一種生活技能,」財金協會理事暨講師洪尚瑜說,日常生活其實經常面臨金錢抉擇,但許多重要的財金觀念與知識,都只能片面零碎地吸收,「所以財金協會就是提供學員完整全面的資訊,也把背後的原因原理告訴他們。」有了這些基礎,日後的決策就比較不會讓自己陷入財務窘境。
創辦至今十五年,財金協會已培訓逾七千五百名教師,協助超過四萬名學生養成基礎財金素養與技能,不僅至校園、社福機構教授實體課程,也提供免費線上學習資源,針對不同年齡層量身打造的教學素材,比如大學生及成人能在五分鐘內吸收一項核心財金智慧的理查頭殼動畫,或針對小學生製作講師學員趣味對白的JUST MONEY系列影片。
因應時代改變,財金協會也在教學形式上與時俱進,發展出桌遊及大型實境解謎遊戲,讓學員更投入在課程中。「傳統式的講課已經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意願了,」財金協會秘書長王銀杏說,為了勾起學生的興趣,他們找上遊戲設計師,打造一款信用遊戲,讓學生扮演銀行,模擬貸款流程,進而瞭解聯徵制度及個人信用的重要;此外,還開發大型實境解謎遊戲,結合密室逃脫的元素,要學生在限時內運用財金知識解題闖關,「透過這種活潑、沈浸式體驗的遊戲,將財金觀念與知識融入破關線索,才能真的讓學員深入吸收。」
109學年(2020年9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財金協會前往十所大專院校舉辦「大學生的錢與生活」系列講座,在三週後發放的調查問卷中,發現參與學員在實踐良好用錢習慣上的佔比均有提升,如記帳、編列預算、儲蓄、先存再花。
此外,近八成的學員開始減少非必要的花費,如少買飲料或零食等,且每月入不敷出的學員,在參與講座後從16%降至8%,顯示財金教育確實能影響學員,從原先的月光族逐步轉為收支平衡或小有盈餘。
財金協會的前後測數據,結合金融研訓院2020年金融生活調查,顯見推廣財金教育的效益與急迫性。目前不乏組織傳遞,但其中也有些潛在疑慮。
「現行臺灣的財金教育像多頭馬車。」王銀杏指出臺灣財金教育現況。
對比國際,美國、日本、中國、歐盟國家均對財金教育(financial education)相當重視,也都視為嚴肅的國家政策來發展,其中,美、英及中三國皆從小學開始推動財金教育,建立連貫性與銜接性課程,並舉辦研討會、理財測驗及競賽等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成效。 (來源2)
而臺灣政府的推廣由金管會轄下數種部門執行,在民間又有不同銀行成立的基金會,舉辦講座、營隊等,「每個組織、機構都有各自的推廣內容與目標,在缺乏整合的狀況下,很難將完整的財金智慧傳遞給民眾。」
另一方面,從財金協會的角度,作為仰賴企業或團體贊助的非營利組織,較難在眾多資源充足、銀彈豐沛的部門、基金會中被看見,當越少人知道財金協會,就越難吸引贊助,開始了惡性循環。
除了呼籲政府整合規劃財金教育,王銀杏也強調民眾的重視與參與,「特別是家長,因為家長最常陪伴孩子。如果能以身作則,將財金智慧落實在生活中,就能延續其影響力,最終成為一輩子受用的生活智慧。」為此,財金協會也於近期開設針對家長的培訓課程,由資深講師提供多年教授孩子的經驗與教材,期待孩子離開教室後,也能由家長繼續培養財金素養。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更加突顯推廣財金教育的急迫性。數據顯示,疫情使愈低薪的行業勞工容易受到更大的衝擊;金融研訓院的調查也指出,受疫情影響的民眾中,有約六成五屬於金融風險抵抗力「極低」或「低」。
與此同時,臺灣股市表現優異,投資人蜂湧而入,使交易量、新開戶數均破歷史紀錄,其中新開戶數又多為年輕族群。(來源3) 在這樣的環境下,違約交割金額也創新高。「受社會氛圍影響,很多人都對金錢焦慮,會想跟著賺快錢,期待一夜致富。」徐瑞璟說,「如果有穩固的財金智慧基礎,就能在氾濫資訊中維持獨立思考,妥善做出正確的決策。」
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日常的食衣住行育樂,均一次次考驗著自身的財金智慧。財金協會誕生於十五年前的雙卡風暴,面對如今大環境的瞬息萬變,期盼政府及各界能更加重視財金教育議題,避免「後疫情時代」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