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由十五大不動產公會組成的「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18日舉行年終記者會,理事長林正雄代表總會指出,通膨壓力造成建材及營建成本的的上漲,各產業不得不反應成本上漲,故未來幾年,房價也將被迫上漲。
出席記者會的成員包括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世芳、中華民國不動產估價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推廣委員會主委陳碧源、中華民國不動產經紀人聯合總會理事長謝宗諺、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劉國隆、中華民國地政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李嘉嬴、中華民國冷凍空調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周瑞法、中華民國保全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達錩、中華民國室內設計裝修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銘達、中華民國建築材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東慶 、中華民國建築經理同業公會理事長顏文澤、中華民國租賃住宅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鄭俊杰、中華民國記帳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陳炫銘、台灣省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黃啟倫、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榮德,及社團法人臺灣省土木技師公會理事長施義芳等人。
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理事長林正雄代表總會致詞表示,2021年房地產的三大要素為景氣復甦、通貨膨脹,及政府打房組合拳。
政府為了穩定房價自2020年12月起,央行一連實施四波選擇性信用管制,調降貸款成數與建地限期18個月開工等,希望從資金面截斷炒房動能。
而「房地合一稅2.0」、「實價登錄2.0」政策加上近期熱議的「囤房稅」以及「預售屋禁止換約」議題,政府這套打房組合拳又快又猛,希望房價可以停止漲幅並軟著陸。
然而在國際通膨浪潮之下,置產成了資金良好的避風港,而隨著土地與營造成本不斷上升,剛性買盤也終於停止觀望紛紛出籠,形成房價的一股上升螺旋。
他談到,由於經濟強勢復甦需求驟升,供應商搶料備貨,國際貿易因缺船、缺櫃與塞港等因素,導致原物料、農作物價格上升,全球面臨通膨風暴,成了推動物價上漲的強大力量。
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創13年新高,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創41年新高。營建業亦因缺料缺工問題嚴重,加上國際原物料漲價潮,整體營造成本上漲55%,預售屋為反映成本只好調升售價,獲利並未增加甚至會受到侵蝕。
除了前述因資金供給增加的通貨膨脹外,另有因應全球永續發展的能源轉型與減碳議題所引發的綠色通膨,2021年11月剛剛結束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確定了碳減排、碳交易、永續金融、零碳車、綠色航運等協議,足見這波綠色通膨亦將造成營建成本增加而反映到售價上。
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世芳對2022年房市的預測是「南熱北溫」,以2021年1-11月的全台買賣移轉登記棟數為279,039棟,較2020年1-10月260,054棟增18,985棟,增幅約7.30%,推估2021年全年棟數約為334,847棟,較2020年成長2.53%,將續創2014年以來的新高。
2022年因缺工缺料所造成的成本上升屬全台性,預估雙北市為價增量平,漲幅約5%左右;桃園市持續因為新興重劃區完工交屋,移轉登記棟數將持續增加約5-8%,房價增幅則視區域公共建設發展而定;台中市的捷運效應預料將在2022年持續發酵,沿線房市價量續走強;台南市及高雄市預估仍將是2022年的焦點,需求仍將持續擴大,房價直起直追雙北及桃園與台中,仍有10%左右空間。
展望2022年,聯盟總會表示,在前所未有的通膨浪潮中,置產仍是躲避通膨影響的唯一解方,而房市發展將是「量縮價揚」。
林正雄代表聯盟表示,產業界並不樂見房市暴漲,但通膨壓力未減,政府過多的打房政策,只是一味地緊縮信用貸款,並不是最好的良方。
他們針對預售與新成屋市場指出,通膨壓力大,營造成本持續上漲。且開發商受限於央行選擇性信用管制,導致購地貸款成數減少,購地連動降低,將直接影響市場上新案件的供給量明顯減少。
至於成屋(二手屋)市場,因房地合一稅長達5年的閉鎖期,與超重的45%稅率。將使房屋市場上二手房屋供給減少,造成供不應求;而稅負亦可能轉嫁予消費者推升房價,對於平抑房價並沒有幫助,建議能適度鬆綁房地合一稅規定。
而「選擇性信用管制」對於開發商購地貸款限制為5成(1成需開工方能動撥),等於開發商在購地階段必須籌措6成現金購地, 將使許多中小型開發商將無法生存,造成市場上大者恆大,不利於不動產市場健康發展。建議土地融資限期18月內需動工開發實在太短,建議拉長。再者若已限期開發,貸款成數應回歸到8成,若逾期未開發再調降成數與加碼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