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好的ETF只在三大類股票、債券、房地產
股票型ETF:台股、全球股、美股與其他
債券ETF:短、中、長各取所需
房地產ETF:成為全世界的包租婆
ETF可以依照資產和行業分類,而我較推薦資產類別中的股票ETF、債券ETF、不動產投資信託ETF(即房地產ETF)。
前面已經提過,股票代表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權,只要企業持續成長,投資人自然能享受到成長的紅利;股票ETF則可以讓我們一次投資許多企業,享受整體產業的成長,讓我們一次投資上百、上千檔股票,成為許多世界頂尖企業的小股東。
最適合新手入門── 台股ETF
如果你想投資台積電或是鴻海,又想存金融股怎麼辦?買元大台灣卓越50基金(代號0050,詳見圖表2-1)就對了,因為0050可以讓你買科技股又買金融股。
想入門ETF投資的朋友,都是從這台股最知名的ETF起手,投資台股市場市值最大的50家公司。
0050,全名「元大寶來台灣卓越50指數股票型基金」,又常簡稱「台灣50」,是目前投資台股大型股票最具指標性的ETF,只要買這檔ETF就可以一次布局臺灣的大型權值股,快速達到分散投資。
另一個類似標的是006208,全名「富邦台灣釆吉50基金」,簡稱「富邦台50」,和台灣50一樣追蹤台灣50指數,但由於比台灣50晚了將近9年才發行,所以富邦台50的規模與交易量,並不如台灣50。
台灣50目前規模達新臺幣630億元,富邦台50則為新臺幣近20億元(統計到2019年11月27日)。規模大有個好處,就是不容易下市(規模少於新臺幣1億元,投信可以申請終止ETF上市;參考案例:2019年11月12日,富邦發達﹝代號0058﹞因規模只剩3,421萬,富邦投信遂申請自12月13日終止掛牌),即使下跌也更容易存留在市場上。
在費用上,富邦台50的總管理費用為0.32%,明顯低於台灣50的0.44%;就流動性來看,富邦台50目前月均交易量為7.7萬股左右,台灣50則有900萬股。
綜合規模、費用、流動性評比,我又更推薦大家使用規模大的台灣50,來進行指數投資。
另外一檔常見台股ETF是元大台灣中型100基金,它是中型股指數型ETF,成立於2006年8月24日,指數由台股市值排名第51名到第150名所組成。
圖表2-2是臺灣大型股(0050)以及中型股(0051)近年來的報酬表現比較,由此可見大型股表現比中型股好上很多,波動也比較小,不會有太大的起伏,較為穩定。
人在家中坐,賺遍全世界—全球市場ETF
接下來,我們把鏡頭帶到美股,首先介紹全球市場ETF。
全球市場顧名思義,就是投資到全世界,另外市場還可以細分成美股市場、環球除美市場、歐亞新興市場,各自都有相應的ETF,後面我會以常見的為主慢慢介紹。
在圖表2-3中,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iSharesMSCI全世界ETF(ACWI)、iSharesMSCI全世界ETF(URTH)這三檔全球市場ETF,持股都是全球知名的大公司,涵蓋我們日常生活中各種產業,包含生產iPhone的蘋果(Apple)、開發電腦文書軟體Office的微軟(Microsoft)、全球最大電子零售商亞馬遜(Amazon)、在臺灣以個人衛生產品聞名的嬌生(Johnson & Johnson)、大家常使用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Alphabet公司(Google母公司)、全球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ExxonMoril)、股神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Berkshire,按:一間多元控股中心,前身為紡織公司,巴菲特入主後妥善配置其保留盈餘,始轉型控股中心)等等。
除了上述這些,還有許多的產業(見圖表2-4)都能買下來,使你成為全世界的股東,大家在消費時你就能賺錢,讓花掉的錢都自己流回來,每一筆消費都會有回饋進到我們的口袋!
VT自2008年6月24日成立,追蹤FTSE全球全市場指數(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統計至2018年底,此ETF持有的企業高達八千多檔,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公司都含括在內。
ACWI成立於2008年3月26日,總管理費用最高(0.32%),追蹤指數為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新興國家和已開發國家皆包含),雖然也是投資全球股市,但ACWI只包含大型股與中型股,沒有包含小型股。
URTH成立於2012年1月10日,總管理費用0.24%,追蹤的是MSCI世界指數(MSCI World Index,只包含已開發國家),投資環球大、中型股,沒有涵蓋到小型股。
從追蹤指數來看,VT是全市場指數,ACWI和URTH只包含到中型股,無法涵蓋小型股,所以選擇相較之下,VT可以買到更多的全球企業。
基於指數化投資原則,投資要盡可能全面涵蓋。透過這種全球全市場的ETF,可以一次投資全世界的股票,包含已開發國家、新興國家市場的股票(見圖表2-5)。而且投資VT之後,不用煩惱要怎麼配置各區域的比重,因為VT追蹤的全球市場指數會自動依據市值加權的方式,來配置每一個國家、每一檔股票的比例,然後每年調整。
若是從投資涵蓋程度來評估,VT的涵蓋範圍最好,費用也最低(0.09%),相比總管理費用為0.32%和0.24%的ACWI和URTH,投資VT每年可節省71.8%以及62.5%的投資費用。
1-(0.09%÷0.32%)≒71.8%→比ACWI還省71.8%
1-(0.09%÷0.24%)=62.5%→比URTH還省62.5%
除此之外,若以年度歷史報酬來比較(見圖表2-6),VT、ACWI、URTH的表現不會差異太大,因此我真的十分推薦用VT這一檔,來達到全球分散投資的目的(我個人也有把這一檔ETF規劃進我的投資組合中)。
一、設計投資計畫書。
為什麼要做計畫書?通常投資計畫的執行率少於5成,不到一半的人會照著計畫執行,寫下計畫一方面告訴自己這是認真的,關乎未來能不能過得很好,一方面也讓自己免於拖延心理或懶惰。
資產配置過程中還需要考量許多因素,例如我們的薪水收入、職涯規劃、年紀、投資時間長短、家庭因素、投資目標、健康狀況等,其中最重要的兩點為:投資目標以及時間長短。
寫下為什麼要投資、目標是什麼、預計投資多久,這麼做的用意是釐清目標,釐清自己為什麼要跨出投資這一步。我們還要確定投資目標的輕重緩急,也許存錢是為了退休,也可能是存學費、房屋頭期款,或是累積資產,不同的目標需要搭配不同的投資方式。
在投資期間,投資報酬會起伏不定,為了避免不理性的行為,我們至少要對投資時間長短有概念。當持有時間架構越長,就能多配置一點股票,例如替幾十年後的退休做準備;對短期目標來說,最好多配置貨幣市場基金、短期債券、定存、現金等。
● 長期目標:多配置股票
● 短期目標:多配置貨幣市場基金、短期債券、定存、現金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能忍受下跌多少、持續低迷多久嗎?低買高賣,絕對是「用說的很簡單」的一種口號,實際遇到的時候,「灰心、難過、早知道」,各種負面情緒會不定時的湧上心頭,一不小心,我們可能就會打開下單介面,把處於低檔的資產賣掉了!為了避免這種「殺在低檔」的情況,該如何做好準備呢?首先是掌握情緒,預測自己的可能反應。面對風險時,我們會如何應對?會變得緊張嗎?當大盤一個晚上下跌5%以上,會手足無措,還是覺得這只是正常能量釋放,當成過眼雲煙?
一個好的執行計畫,還要設想未來可能遇到的情況,以及遇到時的應變方案。例如當大跌時要怎麼辦?大漲時怎麼辦?偏離原來配置怎麼辦?要偏離多少才調整?
上路之後,我們需要有紀律的執行一開始設定的計畫;過程中,如果投資目標改變或是風險承受能力有變化,就必須適時調整,畢竟情況一旦改變,原來擬訂的計畫可能已經不適合自己。投資計畫的後半部,是如何花這筆錢、每年領出多少的提領計畫,思考自己該怎麼做,才能延長提領時間。
通常提領金額可以設定在每年3%~4%,這樣既能維持投資組合成長,又不會花費過多。當本金越大,即使提領百分比很少,但實際提領金額仍然很高,所以要盡量追求整體資產的成長,而不是很高的配息率。
對照下方投資計畫範例,如果最後算出的預計達標時間(問題26)比你預期的還久,那麼你可以降低目標金額(問題3)、延後用到這筆錢的時間(問題4),或者是提高高風險資產的比例(問題13)。
如果最後算出的預計達標時間比預期還短,那麼就可以開始執行這個計畫,並定期檢查,然後隨時調整。
二、決定資產的比例。
規劃投資組合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
1.先衡量自己的風險承受力,你覺得你能承受多少損失?(通常沒你想像的高)。
2.決定風險資產與安全資產之間的比例,例如股債比。
3.要知道計畫與時間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資產有兩類: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這兩者的配置比例決定了投資組合的表現;高風險或低風險並非只能擇一,而是要考量自身狀況,決定兩者應該設定怎麼樣的比例。
一開始高風險資產的比例最好不要太大,因為如果不小心蒙受巨大損失而永遠退出市場,將永遠無法彌補這損失。
高風險資產包括:股票、長期債券;低風險的資產則有:現金、短期且高評等的國庫券、定存。
如果錯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小心讓投資組合中隱含的風險超出自己的承受力,投資者很可能會在時局不佳時放棄整個投資組合,賣在最低點。此外,還要考量到未來的報酬率可能不如過去,在股票報酬與債券報酬差異不大的情況下,更不應該全數投資股票。
債券部位應該配置多少?股債比配置可以用「年紀」、「絕對金額」(實際收支金額)來決定。像我自己是利用「年紀」當作主要參考,隨著年紀增長,逐步調高債券ETF的比例。如果我的固定薪資收入減少,我也會逐步調高債券ETF的比例。
二十多歲時,思及風險承受度高,我就配置20%的債券;等到三十幾歲,我會視情況把債券比例調到30%。目標是這些債券配息的收入能夠逐漸接近我的生活開銷,以及股票的資本利得能夠越來越接近我主動投入的本金。
你也可以利用配息的「絕對金額」,來決定要放多少本金在債券上面。什麼意思?就是債券每個月配給你的利息,必須能支付基本生活費,那麼你光靠債券的配息,就可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至少吃飯跟住宿不用煩惱,安心感會高很多。
三、配置全球性的投資組合。
這邊要思考的是:在決定股債比後,如何配置投資區域的比例?以及實際執行後,比例變動的話該怎麼辦?
1.開始投資之後的定期再平衡。
「再平衡」是賣出相當數量的高獲利資產(股),再買進相當數量的低獲利資產(債),讓兩者的配置狀況回復到原始比例。
每進行一次再平衡,就可以讓資產回復到原先的比例,事實上也就是賣高買低。
2.配置前後的思考。
各國的比例要如何分配?選擇以市值加權或是等比例配置?應該配置多少資產投入美股?多少資產投資國際股市?多少資產投資台股?我們決定的這些投資目標,有哪些對應的低費用工具?
四、考量股票與價值。
決定投資多少以及怎麼配置股債比,已經完成了資產配置的80%,對於投資沒興趣或是不希望花費太多時間選擇的投資人來說,只要挑選全球股市搭配短期債券即可。
剩下的20%,就是思考小型股或價值型股票、成長型股票(Growth Stock,按:成長股是指那些具備持續競爭能力,成長潛力巨大的公司股票。持有這類股票,能夠分享上市公司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利益)的配置。
要配置多少,取決於能夠承受多大程度的追蹤誤差,因為小型股或是價值型股票很可能長期落後大盤指數,有時候甚至會長達10年,例如1990∼1999年之間(見圖表5-11)。而且當你的配置狀況距離標普500指數越遠,投資組合就越容易脫離控制。
五、是否額外投資產業類股?
其實投資全部市場後,各種產業都能投資到,如果想透過產業類股提高獲利,則需要投資未來收益最高的產業,在這方面你需要很多的專業研究以及運氣。
投資特定產業的風險在於,目前豐厚的產業,在下個世代可能會是被棄如敝屣的淘汰者。
不過我認為仍有兩個產業值得注意,分別是不動產投資信託以及貴金屬。貴金屬只是後備選項之一,如果你真的難以理解,就別投資這類商品。
貴金屬在歷史上的報酬相當低,只略高於通貨膨脹幾個百分點,且波動性很大,但值得投資的三種理由如下:
1.投資貴金屬的報酬,幾乎和其他金融市場沒有連動關係。
2.即使通貨膨脹猛然抬頭,投資貴金屬還是能夠獲利。
3.這類型資產的隨機波動性,通常可以透過投資組合的再平衡而有所減緩。
我們最後再複習一次擬定投資計畫的步驟,希望大家能順利擬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計畫:
設計投資計畫書→決定股債比例→決定投資區域比例→考量規模與價值→是否投資特定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