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俐綺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 顯示,台灣每年約有1萬3千例新增肺癌,其中85%以上是非小細胞肺癌(NSCLC);而隨著政府與醫界,近年來積極推行「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揪出早期肺癌,也讓許多患者能及早治療,透過手術及化療、標靶等輔助治療方式,積極降低疾病復發及惡化風險。
「低劑量電腦斷層」建功! 四成肺癌確診可手術切除
嘉義基督教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肺癌常被稱作「無聲的癌症」,因為早期發現並不容易,過去傳統當患者X光片發現異常時再採取進階電腦斷層(CT),確診時七成大多已是三期以上肺癌,增添治療困難度;而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出現後,因民眾接受度及普及率提升,也提高了早期肺癌診斷率,讓患者能掌握黃金治療期。
張家銘指出,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及早揪出肺癌,降低惡化風險,檢查可發現較小的「肺部實心結節」或是「毛玻璃樣」病灶。根據107年的癌登資料顯示,由於低劑量電腦斷層的介入,使得早期肺癌診斷增加,提高到40%的非小細胞肺癌時,可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來達到根除的目的;同時視患者的體力、年齡與身體綜合評估,不適合手術的患者也可利用消融方式 (包含射頻及冷凍、微波)或放射線來治療。
攔截早期肺癌再進攻! 術後輔助化療、「標靶」新選擇
患者在切除病灶的手術治療後,醫師會依照肺癌期別給予後續建議,張家銘解釋,傳統治療通常第一期較不易復發,以追蹤為主,在IB期給予輔助口服藥物;而第二期則具淋巴轉移,五年存活率下降至50%左右,因此臨床上會以輔助化療,來避免疾病惡化;第三期以上則因同側或對側縱膈腔淋巴節轉移,除化療外也會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及考慮免疫治療。
張家銘進一步說明,根據資料顯示,雖然早期肺癌可手術患者增加,但復發率仍然很高,其中癌細胞「基因突變」是復發危險因素之一。以台灣肺癌患者來說,六成的基因突變以「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EGFR)為主, EGFR突變陽性的術後患者中,仍有很高的復發機率,甚至出現癌細胞遠處轉移,顯示輔助化療療效仍有限制。張家銘特別提到,所幸近年累積研究顯示,術後若有基因檢測發現EGFR突變的患者,輔助使用「標靶藥物」可顯著降低發生局部復發與轉移機會,是肺癌病患的一大福音。
肺癌高危險族群 定期檢查、把握治療契機
張家銘最後提醒大家,若是有肺癌危險因子,包含一等親內有肺癌家族史、抽菸習慣、或是長期暴露在pm2.5等粉塵或油煙環境下,建議接受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定期審視自我健康,可提早掌握治療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