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逢連續假期,各大景點都會湧現出遊的人潮,交通更是塞,被困在車陣中為了不打瞌睡,一路上吃吃喝喝,當有尿意時卻無法如廁,只好被迫憋尿。中醫師吳宛容提醒,長期喝水太少,且有憋尿習慣的人,包括上班族,小心引發泌尿道感染。
幾乎所有動物都需要排尿,不只是將喝進去的水有管道排放出去,更重要的是排出體內廢物。人體經過新陳代謝後會產生廢物,在體液的作用下,透過腎臟過濾,最後形成尿液排出體外。如果無法正常排泄,便可能會引發疾病。
長期憋尿恐使下腹部及骨盆底肌肉疼痛 甚至有抽痛感
長期憋尿要擔心產生哪些問題?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因憋尿而持續緊繃,下腹部及骨盆底肌肉都可能會感到疼痛,甚至有抽痛感,到可以排尿時,也可能會造成疼痛不易解出,引發尿道炎。短時間憋尿可能影響不大,一旦憋尿成了習慣,就很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一般人時常不以為意,直到出現排尿疼痛、灼熱感、尿意頻頻、想上廁所但卻發現尿量不多,才驚覺不對勁。
憋尿容易大量繁殖細菌 引起泌尿道感染
一旦膀胱長時間囤積尿液不排出,很容易大量繁殖細菌,引起泌尿道感染,也會影響膀胱收縮力,以及膀胱、腎臟發炎。
因為生理結構不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泌尿道感染,引發問題也更複雜。女性如果反覆泌尿道感染合併陰道炎,很容易導致骨盆腔發炎、沾黏,提高不孕的機率。因此如果有解尿疼痛、灼熱刺澀、小便深黃混濁、血尿、下腹腰背疼痛,出現其中幾項症狀,就可能有泌尿道感染,必須趕緊就醫,及早治療。
中醫如何看待泌尿道感染?吳宛容中醫師表示,中醫古籍中的「淋證」就是現今的泌尿道感染,「小便頻急,淋瀝不盡,尿道澀痛,小腹拘急,痛引臍中」。小便灼熱刺痛,則為熱淋;迫血妄行,則為血淋;這些都因濕熱邪氣蘊結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而成。
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 以清熱利濕為主、調理體質為輔
中醫治療泌尿道感染以清熱利濕為主,調理體質為輔,常用八正散、豬苓湯、知柏地黃丸、萆薢分清飲、龍膽瀉肝湯等藥方調治。
泌尿道感染的急性發作期,建議以西醫抗生素治療,盡快壓抑細菌所引起的發炎不適,以避免症狀惡化。症狀緩解或反覆性泌尿道感染,則可以中醫來調理,增強體質,避免一再復發。吳宛容中醫師提醒,在泌尿道感染急性期,一定要按照西醫醫囑服完抗生素完成治療,才能避免細菌出現抗藥性,而引發後續的反覆慢性感染。
舒緩膀胱與尿道穴道
◎靈骨穴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手掌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
主治:頻尿、小便痛、補腎要穴。
◎液門穴:
取穴:手背上,無名指和小指的指縫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小便頻數、水道通調要穴
◎中渚穴:
取穴:手背上,第四、五掌骨間,掌指關節後方凹陷處。
主治: 小便刺痛、小便不利、脘腹脹滿。
◎太谿穴 :
取穴: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中間,與內踝尖齊平之點。
主治:膀胱炎、腎炎、尿道發炎、腎氣不足、月經不調。
◎築賓穴 :
取穴:內踝後陷凹中點(太谿穴),直上五寸,脛骨內緣後約一寸兩分。
主治:最有效的排毒穴道,治尿道發炎、膀胱炎、腎炎、骨盆腔炎。
注意事項:以上穴道,每次左右腳各按揉3分鐘,每天至少按摩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