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台灣每8位成人就有一位發生腎臟病變,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已逾12%,且有超過9成的腎臟病患者罹病卻不自知,是台灣人民極需重視的慢性疾病之一。其中,病患林先生分享,平時自覺身體狀況控制得宜,只是常感到疲憊、 出現泡泡尿,在醫師建議下進行檢測,才發現竟已即將邁入慢性腎臟病第三期,所幸發現及時,及早接受治療並調整生活型態,得以延緩腎功能惡化。由於腎臟無痛覺神經分布,初期腎臟病症狀不明顯、難以察覺,病人容易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導致腎功能無法恢復且易伴隨許多併發症,因此,慢性腎臟病的「防治」顯得更加重要。
體內「污水處理廠」 當水流長期混濁廠房更易故障
適逢3月10日世界腎臟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攜手台灣腎臟醫學會、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老年學暨老年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共同呼籲國人重視早期慢性腎臟病防治,勿輕忽第四高「高腎壓」。
第四高「高腎壓」為何會產生?台灣腎臟醫學會黃尚志理事長說明,「腎臟就像是身體的污水處理廠」,要協助人體過濾血流,當大量血液通過腎臟時、血管內壓力上升,自然會形成腎壓(腎絲球內壓)。而若血壓、血糖、血脂控制不佳,就像「流入的污水過量、含有太多廢棄物」,使腎臟代謝功能負擔加重,也就是說,當身體長期處在高血壓狀態下,腎臟將無法有效過濾身體中的廢物,使得腎壓升高;若是處在高血糖狀態時,也易導致腎絲球硬化或腎元破壞,造成腎臟損傷。
初期無症狀 需定期安排健檢才能及早介入
黃尚志理事長強調,早期慢性腎臟病需要針對起始及惡化原因進行控制,然而,腎壓並無法像血壓一樣居家量測,因此,定期安排健檢是及早發現並介入慢性腎臟病問題的關鍵。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慢性腎臟病防治推廣一直是各界努力的目標,民眾除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之外,40歲以上民眾也可多善用政府免費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尤其是三高族群更應定期透過尿蛋白與腎絲球過濾率(eGFR)檢測,了解自身腎臟功能狀況,以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或延緩疾病惡化。
2025台灣腎力計畫 三大面向提升慢性腎病照護
每個病人腎臟功能惡化速度不一,只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透過生活型態調整與治療介入,及早控制「高腎壓」,便有機會顯著改善或延緩腎功能持續惡化。黃尚志理事長也提醒民眾,如發現身體不適或異常,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建議,並遵循醫師指示、勿信偏方,以免忽略實際病灶而誤用止痛藥,反而忽視了罹患慢性腎臟病的可能性,且濫用藥物反而更傷腎,加速腎臟惡化的速度!
除了提高民眾對慢性腎臟病的認知之外,在國健署的指導下,台灣腎臟醫學會也發起「2025台灣腎力」計畫,期望從定期執行篩檢、早期介入照護、廣擴照護量能等三大面向,提升大眾及患者的「腎臟健康識能」:
1. 定期執行篩檢:增進高風險族群定期篩檢率,期盼與基層及相關學會合作,宣導三高族群應定期檢查腎臟功能。
2. 早期介入照護:國民健康署與台灣腎臟醫學會攜手編製「早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手冊」,提供基層醫師作為臨床診斷的參考指引,以推動早期介入與治療,阻緩腎臟惡化速度。
3. 廣擴照護量能:持續招募專科與非專科基層診所投入腎臟病健康促進機構的認證行列,以精進並擴充基層醫療單位在早期慢性腎臟病的照護量能,提供患者更好的腎臟照護品質。
如欲瞭解更多活動細節,可至「腎利人生」網站查詢:https://www.ckd-ts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