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41歲的藝人納豆驚傳因腦壓過高並出血, 住院接受引流手術,至今仍未出院。
很多人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中風,其實飲食及生活型態環境的改變,近年來年輕型腦中風的比例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這些正值事業巔峰的青壯年族群一旦發生,往往對家庭產生重大的衝擊,是不容輕忽的問題。
腦中風可以區分為「梗塞性」及「出血性」二種類型,梗塞性是指腦血管因阻塞造成腦部缺氧,而出血性則是因血管破裂造成出血。多數的中風是屬於梗塞性的,出血性中風所占比例較少。然而,在年輕型中風則不太一樣,出血性中風佔了大多數,發生以男性較多。
年輕型腦出血常見血壓控制不佳 清晨時最易中風
造成年輕型腦出血的成因,最常見是因血壓過高且血壓控制不佳所導致。冬天和春天的氣溫忽冷忽熱往往會讓血壓突然飆升,容易造成腦血管破裂出血,這也使得冬天較容易有中風的發生。 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稱為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除此之外,顱內的動脈瘤、動靜脈畸型(AVM)也是常見原因, 後者病發時甚至會合併劇烈頭痛。還有特別是在久坐少動、壓力大、睡眠不足、缺乏運動、高油高糖飲食、三高及吸菸的族群身上,更要小心年輕型中風的到來。平常如果有心悸、胸悶、頭暈、頭痛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
中風後最快7天就可復健 越早介入成效越佳
中風後除了大家熟知的單側肢體無力之外,可能還會有認知受損、語言理解障礙、語言表達困難、感覺異常、平衡不良、高張力等問題發生,進一步影響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也因此患者經醫療處置後,生命跡象穩定後,便需要開始進行積極復健。一般的腦栓塞中風,可以是中風7天內就開始復健。 腦出血性中風,病情穩定需時較長,但如果出血的部位、狀況可以適合用引流或開刀方式處理,快速減壓,通常可以加速,提前復健的時間。
依據中風後不同階段,復健介入可以分為三期:
1. 急性期:腦中風剛發生時,患者躺在床上的時間長,容易發生許多併發症,像是吸入性肺炎、褥瘡、以及四肢肌肉僵硬和關節攣縮等。此時可以協助病人做被動關節活動、正確的擺位及翻身,以預防關節攣縮、關節疼痛、褥瘡等併發症,為復原打下基礎。必要時會在給肢體癱瘓的下肢製作一個垂足板以避免足踝關節攣縮。 只要能夠自行翻身坐立,床上的主動復健就要盡快開始!
2. 積極復健期:中風發生後數週至數個月之間,患者病情逐漸穩定,這時病人可能會住進復健科病房、轉入慢性照顧病房,或是返家在門診進行復健。此時就要進行更積極的復健。復健目標在於誘發神經功能恢復、重建病人的步行能力和運動功能、增進肌耐力、強化理解及表達能力、治療吞嚥困難、減少張力、訓練日常生活自理,及提升患者的獨立度,並根據病患失能的情況配合使用合適的輔具以達到增進功能。
3. 慢性維持期:中風後半年至一年以上,病情逐漸進入慢性穩定,此時復健重點在於以居家復健及重返社區及職場,維持患者的復健成果,並藉由代償性功能的介入來增進病人生活自理。同時也會提供輔具和居家環境改造的建議,讓病人能夠增進自我照顧能力,重新融入社會。
年輕型中風的患者經過復健之後的成效佳,研究顯示經復健後的功能進步幅度顯著較一般中風患者更佳。然而儘管在生活自主上有顯著的進步,還是有患者會因為嚴重功能喪失而無法於六個月內重返社會。 隨著近年來中風復健的長足進步,也看到更多復原的曙光。因此積極的復健配合上情緒的支持對這群年輕型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
提醒您,腦中風並不只發生在銀髮族,年輕及中年族群亦要小心!有效控制血壓血脂和中風的風險因子,避免腦中風,監控並治療危險因子,是預防年輕型中風的不二法門。中風一旦發生後造成的身體損傷,或許不一定可以立即或完全回復,但是積極樂觀地接受改變及復健,將降低中風對於生活自理以及工作能力的影響,讓中風患者及家屬擁有好的生活品質, 這是一定需要做到的努力。
本文為台灣復健醫學會官網原創文章
(本文作者:台大復健部主治醫師-陳冠誠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