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問題嚴重,行政院從2012年決定試辦「以房養老」,先試圖優先以台北市、新北市、高雄市等三市為試辦地區,推動「公益型以房養老」未果後,轉向由銀行推動「商業型以房養老」,加上各行庫以案例包裝,推出之後就獲得廣大爺奶們的支持,但在年改之後,退休軍公教收入銳減,一時之間,也成為退休族的話題。
以國外針對賣屋養老的做法看來,較符合台灣民情的,應是所謂「反向抵押貸款(reverse mortgage)」,主要的對象是65歲退休老人,生前將房子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再由該銀行或保險公司按月支付1筆養老金,等到該老人死亡後,所抵押的房屋就歸銀行所有。但銀行端是不是願意扛起各區域房價差距大、老人家房屋折舊、以及老人壽命長於預期等風險,仍在未定之天。住商不動產副總經理劉明哲認為,,銀行端是否願意扛起台灣各區域房價差距大、房屋折舊率各地不同、以及老人壽命長於預期等風險,而政府的規劃是否能夠滿足老人的需求,都是在推動時的一大挑戰。
政府透過這類「年近70歲的富奶奶承辦以房養老貸款,抵押近5000萬元的大安區房產,富奶奶可以在未來28年裡,每個月領10萬元,不只不必搬離生活機能好的大安區,也無須看子女臉色」;抑或「94歲老阿公拿出北市大安區的房子,申辦10年期的以房養老貸款,每月多了九萬元養老金,生活開心又有尊嚴。」案例,淺顯易懂的讓民眾了解這套商業邏輯,但對一般民眾來說,更需要知道的是兩個事情。
其一,這些老人家不約而同都在北市精華區。換言之,好地段的房子才會有好的退休金,若是房子先天不良,不容易期待一個老後富裕的生活品質。
其二,往後逐年升高的利息也可能產生相當壓力。姑且不說未來錢還是不是那麼好用,畢竟以房養老相較於一般房貸利息高,若是沒有其他生財管道,光靠以房養老,隨著利息壓力,在往後的日子也將會越來越提心吊膽。
或許有人說,老人家為何不思考「大屋換小屋」、「一宅換兩宅」或是「賣屋住進養生村」等其他選項。不可諱言,若是選擇「以房養老」的老人家,大多較為保守,「以房養老」除了讓老人不用搬遷熟悉的居住環境外,每月領現的安全性絕對高過老人家身懷巨款卻胡亂投資。
住商不動產資深經理徐佳馨表示,中國人想將房子傳給子孫的習慣由來已久,雖然賣屋養老可能衝擊到民情,但冷靜看來,其實讓真正需要用錢的老人家,在辛苦一輩子之後能夠將一生奮鬥的成果回饋在自己身上。而藉著這樣的模式,未來市場上許多在於繼承的產權爭議將減少,市場的活絡度也大幅提高,也未嘗不是一件美事。只是,銀行也不是盞省油的燈,以房養老在房地產難見暴漲的未來,如何兼顧獲利與風險?在集客熱潮後還能不能看到牛肉?這都是羨慕之外最要緊的事。
舉例華南銀行為響應政府以房養老政策,自105年3月首創安養房屋貸款至今,因具有「不動用不計息」、「可隨借隨還」、「未動用的額度可以累積到下一期」、「未動用的額度隨時提領」等四大特色,資金動用靈活及方便性高,市場上廣受銀髮族青睞,只要年齡滿63歲以上並擁有完整房地所有權的銀髮族即可來行申辦。
截至111年2月止,「以房養老」貸款核貸件數897件、核貸額度45.41億元、貸放餘額6.61億元,目前市佔率為第三名(僅次於合作金庫、土地銀行)。
三、經統計,民眾申貸平均年齡約77歲,年齡最小64歲、最大將近100歲;另提供擔保之不動產座落地點以雙北市居多,其次為高雄市,其合計占全體核貸件數比率約6.5成。
兆豐銀行的「歡喜樂活-以房養老」方案主要針對跟銀行往來信用良好、年滿60歲的民眾,提供房屋抵押貸款的方式,按月撥款給高齡長者,作為生活安養費用,其貸款額度最高按鑑價7成、利率最低1.86%起、貸款最長30年。換句話說,若房屋估值可貸款1000萬,申請20年期,申請人可以月領約4萬元,再扣掉支付給銀行的利息,就是每月的生活費,但20年下來,總共要繳近300萬的利息。
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時代來臨,如何妥善解決老人問題確實成為當前政府的重要課題。徐佳馨認為,賣屋養老的想法的確頗為適合自有住宅率超過八成的台灣社會,也可以讓有房無現金的老人家「老有所終」,至於這些年持有房產增值,或者是不只一間房的長輩來說,在眼下當然是一個可以納入思考的選項,對還沒有進入退休安養的旁觀者而言,未來很難說,早點以穩健投資創造固定現金流,練就一身無須上班也能「謀財」的本領,才是最實在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