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面分析會以各種手語打暗號給我們,試著透露股市中不能說的祕密,也就是不對等的資訊。技術分析的目的,是透過線型和成交量,推測股價背後的訊息,然後多一層參考。技術分析有很多種技術指標,像是不同間諜,會的手語都不同,對每支股票的準確性也有所差異。
技術分析,有效嗎?
技術面分析是否有效,是我剛進入股市就有的疑問,如果有效,也意味著,股市存在不對稱資訊這個殘忍的事實,而散戶是資訊流的末端,輸的機率也更大。
學會技術分析不久後,我做過一個挑戰。在一次聚會中,我請一位股市新手朋友畫 10 張股價圖,其中 5 張是照著看盤軟體隨機挑選的 5 支股票,分別畫出某一段走勢,另外 5 張畫他自己想像出來的股價走勢,然後看我能否找出哪 5 張是真實的股價圖,哪 5 張是假想的股價圖。如果我能回答正確,表示股價走勢並非隨機,而是有規律的,也代表技術分析能依據規律,預測未來的走勢。
後來的結果,讓在場朋友都非常驚訝,因為這 10 張圖我都猜出來了,我很興奮的說:「所以,股價走勢不是隨機的,是有跡可循的,尤其在支撐和壓力的關鍵價位往往會盤整,不是輕易突破。並且,股價盤整越久,下一波的走勢也會更明顯,無論上漲或下跌。」
我想用這個真實故事告訴大家,技術分析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樣的,技術分析的勝率也有限,畢竟股價也可能受到人為操縱。再者,當市場對股價的影響力,超過掌握重大消息的人,那麼技術分析也可能失誤。
技術分析 3 法寶:成交量、K 線型態、移動平均線
事實雖殘忍,但遲早要面對,即使市場有許多不對稱資訊,但學會技術分析,至少能拉近一點距離,不會在不該追的時候盲目買貴,該停損的時候不願意低頭。
我試過許多技術分析的指標,就目前結果而言,我認為最有效的是:成交量、K 線型態、移動平均線(MA,簡稱均線)。
其他技術指標包含 KD 指標、相對強弱指標(RSI)、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MACD)、布林通道等,不是無效,而是不容易歸納出相同的使用準則,可能因為產業、股票大小、投資環境等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斷依據。
因此,如果是股價或成交量加工過多的指標,就容易會有不同見解,而使用更陽春的資料,像是成交量、K 線型態與均線,只以投資人的心理層面出發,反而更有效。
成交量像法官,決定訊號的有效性
成交量是技術面最重要的指標,就像是訊號放大器,沒有成交量,訊號也就沒有意義。成交量本身雖然無法代表漲跌的可能,但卻可以決定訊號是否有效,像法官一樣,成交量爆量就是拍板定案,表示當日的訊號是有效的。
我會將成交量「爆量」,設定為超過月平均成交量的 5 倍,爆量的背後意義,是買方或賣方認同當日價格,也認同當日的交易訊號。例如,成交量爆量當天出現買進訊號,就可以預判股價後市可期;若成交量沒放大,那麼無論是買進或賣出訊號,都表示訊號薄弱,並不值得參考。
K 線型態用來看股價未來多空
K 線型態是觀察股價的慣性改變,預判股價的未來走勢,我自己會看 2 個 K 線型態,一個是盤整區間,另一個是跳空缺口。
盤整區間
我找股票的買點,喜歡從量縮盤整找起,量縮往往意味籌碼沉澱,買賣雙方相對理性,像是賭局開始前下好離手,等待結果,這時買股往往也不容易買貴。
股價走勢會遵守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當沒有外力介入時,股價會沿著盤整區間前進,當出現外力時,股價則會因為外力,往上或是往下突破區間,展開新的行情,而外力就是股價背後的重大利空或利多訊息。但也會有假突破,因此,我習慣再搭配基本面,若是有把握的個股,我會在盤整下緣買進股票,而不是等到上漲突破盤整才買;若要賣股,反而會選擇股價高檔爆量時擇機賣出。
跳空缺口
跳空缺口代表股價脫離慣性,未來可能有一波新行情。向上跳空表示看多,向下跳空表示看空,但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跳空後缺口馬上回補,當出現這種情況,反而訊號會成為相反結果。
均線用來找出股票關鍵價位
均線價格是反映所有人在這段時間內的買進成本,若搭配人性,就能找出市場的關鍵價位。當股價在均線之上,代表之前買進的人都賺錢,均線價格就成了股價下方的支撐價格,股價也不易跌破。而當股價在均線之下,表示之前買進的人都被套牢,賠錢是種煎熬,均線價格就會成為股價上方的壓力價格,當股價反彈到均線價格時,大家會因為回本而想賣股解脫,形成賣壓,股價也不易突破壓力。
【書籍介紹】隱市致富地圖,書封與文章內容由大是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