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買進、分散持有,重視風險才能投資常勝
投資股票的最終目標是獲利,但若想在股市中常勝、屹立不搖,控制風險反而要看得比獲利還重要,因為人類的天性會持續地追求進步,科技也不斷在更新,長期來看,可預期股市將往正向發展,所以只要一直留在市場, 就可以期待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市場成長。
另一個有效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減少成本。要降低持股的成本,除了長期持股參加配息,也能透過買比成本還要低的價位,「攤平」成本。同樣是攤平,長期持有與波段操作產生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但攤平必須有條件進行,例如設定一定比例、觀察標的基本面,否則反而會提高風險、受到重傷。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可以「攤」,但不能「貪」。
當遇到系統性風險,例如天災、戰爭或經濟週期循環等因素,就需要透過資產配置來降低風險,這又是另一門學問,這邊就不多加討論,但若真的發生了,照歷史的經驗來看,都是不錯的投資點。
本章指出的降低風險,都是指降低非系統性風險,即個股超出預期的震盪起伏。這種風險可以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發生時受到的傷害。
這裡需要聲明一件事,我自組ETF的初衷,並不是要跟大盤或是投信發行的被動式ETF績效相比,而是試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若硬要與某個標的的績效比較,其實很難客觀評價,因為不論是統計時間的長短或統計的區間(起訖日),都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所以跟自己比就好。
不是每種ETF都適合存股
一般投資人印象中,買入ETF 等於是買入一籃子的股票,可以分散風險,是最簡單又安心的存股法,但這僅限於股票型ETF。
不是每種ETF都適合長期持有,若想把ETF當作存股標的,就必須慎選。
ETF的種類依其追蹤商品的差異,大致可分為五類, 分別是槓桿型、反向型、股票型、債券型、商品型。
槓桿型與反向型ETF
其中槓桿型與反向型不適合長期持有,主要是因為內扣成本相較於一般原型ETF高,持有越久,對獲利侵蝕的程度越高。
例如2021年,元大台灣50(0050)的內扣費用為0.46%,而元大台灣50反1(00632R)的內扣費用為1.17%,元大台灣50正2(00631L)的內扣費用更是高達1.27%,後兩項ETF的內扣費用分別是0050的2.54倍與2.76倍。
我也曾想靠槓桿型ETF來快速增加獲利,但在幾次沒有紀律的操作下,最終都徒勞無功。此外,在帶有情緒的狀態下,我也曾抱持「我就不相信還會漲」或「早晚一定會崩盤」的想法,一股腦大量買進反向型ETF,讓自己賠過不少錢。
也因為有以上的經驗,目前自己不再碰這兩類產品了。因了解要從股票市場中獲利,對小散戶而言,「時間」才是最好的朋友,而需要短期操作的產品,沒有了時間的保護,獲利難度相對高,較適合專業的投資人。
商品型ETF
商品型的ETF(原物料相關)包含農產品、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與牲畜等類型,因為此類商品ETF不是直接以實物交割,而是買賣一種商品的契約,屬於期貨型ETF。
在原物料不穩定或通膨劇烈的環境下,商品型ETF可以用來當作一種避險的工具,因為此類型ETF的走勢與供需息息相關,大多是上下循環的週期。以長期持有的角度來看,較難期待與持有好公司一樣,具備長期成長的趨勢。
債券型ETF
債券型ETF是追蹤債券指數表現的ETF, 等於分散買入不同標的的債券,在投資組合中,加入債券型ETF的配置,可降低其波動率。多頭時期,股市大漲時,債券往往就是拖累績效的一環,但當股市大跌時,債券往往可以發揮抗跌甚至上漲的功能。
股票在上漲時,許多人容易只看到高報酬的那一面,而忽略風險的存在,當黑天鵝無預警來臨時,幾乎會讓每個人措手不及。長期留在市場的投資人,不需要去預測何時會崩盤,因為想要完全避開風險是非常困難的,不如想著如何降低風險。
對於可承受風險相對低且股票市值較高的投資人,我建議可以配置一些債券ETF,讓自己的股票資產在多頭轉空頭時,受到一些保護。至於股票與債券兩者間的比例,已有許多專家提出他們的看法,有興趣的投資人,上網搜尋「股債配置」,就可以找到很多相關的策略。
就我而言,則是用每次大盤下殺時,自己的心理狀態來評估,若是有恐慌的感覺,就代表自己的債券比例需要再拉高一些;反之,就代表現狀的配置適合自己。
債券型ETF的另一項優點是,可以提供穩定的現金流,在台灣有分月配、季配與半年配的標的,投資人可以依自己的喜好選擇。
股票型ETF
最後是股票型ETF,在台灣發行的股票型ETF,可概略分為市值型與主題型,市值型就是以公司的市值為依歸,當公司成長到符合標準就納入;反之,衰退到不符合標準就刪除,為完全被動式的操作,適合新手定期定額並長期持有,例如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
主題型的ETF就很多元,大致可分為高股息、半導體、高科技、生技醫療、ESG等,近年來各式各樣的產品陸續推出,相關的介紹也不在少數,這裡就不再細說。因其追蹤的指數在編纂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加入了一些主動選股的概念,此類型ETF整體的走勢不一定會與大盤有正相關,而是與該主題的未來發展性息息相關。
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看好的趨勢進行投資,雖然ETF具備分散標的與分散風險的優點,但還是不建議重押持股成分過度集中單一產業的主題型ETF,以免趨勢反轉時遭受重傷。
除了購買時的溢價問題,ETF的內扣費用也是長期持有的投資人該注意的事,若只打算持有1、2年或許影響有限,但若想持有10年甚至20年以上,內扣費用的比率,也是影響獲利的重要因素。
以下整理近1年相對熱門的ETF內扣費用,此費用包含了管理費、經理費與其他支出等,供投資人參考。
近年熱門ETF內扣費用一覽
市值以2022/4/1為準 |
(書摘與書封由采實文化提供)
▲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忙碌理科工程師打造屬於自己的ETF,月領4萬被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