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說到「心」,大家應該都會聯想到動脈、靜脈與血液循環,不過其實在17世紀威廉・哈維醫師對心臟功能解剖有精細的認識之前,一般對「心」的認知多半還是與精神或情緒有關,譬如「比干剖心」的典故,就是紂王要比干挖出心臟來證明自己的忠誠。
中醫理論談「心」 多指「血脈」和「神明」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李育權醫師表示,從中醫理論也觀察到心有兩大功能,首先是「心主血脈」,意即心總管一身血液的運行,並透過脈管輸送至全身,反過來說也可以透過觸摸特定脈管來判斷氣血盛衰,以脈像做為診斷的參考。當心血虛弱或瘀阻,會表現成局部的悶痛或刺痛、膚色蒼白或晦黯,進而影響其他臟腑的狀態。
其次是「心主神明」,意即心是精神、意識、情志的基礎。心氣虛弱時會出現遲鈍、健忘、失眠、神志不寧,甚至癲狂、昏迷。
過度運動 易耗傷陰液
夏天陽氣旺盛是適合運動流汗的季節,足夠運動幫助代謝與免疫,透過流汗代謝身體多餘廢物,除使體態勻稱也能延緩身體的衰老,還能保護身體在季節入秋、冬時,不易受到寒、濕邪氣的侵襲。不過中醫講「汗為心之液」,適度流汗有助於促進循環,但不建議常常運動到大汗淋灕,這樣反而容易耗傷陰液。
冬病夏治 可貼「三伏貼」
另外,李育權醫師根據十二經絡循行,中午11點到午後1點正是屬於心經的循環,如果能休息15-30分鐘,有助於下午精神體力恢復,提升工作學習效率,長期也能降低心血管、中風機率。
除了「養心」之外,李育權醫師表示中醫預防醫學觀念中,也有「冬病夏治」的特色。其中最常聽到的「三伏貼」,就是選在夏至後最熱的天氣,約莫在7、8月放暑假的時候,以溫性的藥物做成泥丸狀敷貼在特定的穴位,達到驅除體內寒氣的目的。對於有呼吸道宿疾且在冬天嚴重病患,記得掌握這時機做好保養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