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博士來上我的高薪課,年薪2百萬,可是他遇到瓶頸,不知道如何突破。我看到他在課前調查問卷上寫道:「遇到職場政治問題,希望老師幫我打通政治腦的任督二脈」,印象特別深刻。
他是研發部門主管,很會分析產業趨勢,因此前一陣子讓他談出全公司第一張3千萬訂單。這個案子,本來不被老闆看好,產品經理也認為做不來。等到他談下來之後,他沒看到歡欣鼓舞的場面,倒是感覺到大家對他的態度變了,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功高震主?接下來他感到被冷凍了……他問:
「是不是因為我撈過界?」
「是不是我讓他們覺得無能?」
你的「問題」對了嗎?
還有,產品經理每次都躲他,只要他提的事就擱著不處理。新近他布局的一條國外線有成交的跡象,但是有了前車之艦,他猶豫了,不確定該不該往前衝刺,再攻下一張破紀錄的訂單?我告訴他,原因出在於—
「你出一張嘴,說完了就沒事;他是做事的人,後面有一堆流程要走、一堆事要做、一堆問題要處理。你一出現就是來丟想法、丟案子給他,他能不躲你嗎?」
他張大眼睛說:「是喔,我從來沒想到這一層……」當他對產品經理能夠做到「易位思考」,便能夠把整個脈絡梳理清楚,也就不糾結了。至於老闆也是一樣的結果,因為他警覺到自己也給老闆帶來莫名的壓力,老覺得公司的行動跟不上他的想法,於是他說:
「好,那我來做其他不同的事,既能夠幫助公司營銷,也不需要用到人力。」
不到1個月,他就有好消息快馬回報。他主動找老闆談發表論文一事,以及在相關媒體撰寫文章,獲得老闆的支持,希望在同業間建立研發上的領導地位。而他也快速做出成績,文章被刊登出來了﹗你看,就這麼簡單,他跟老闆、同事的關係不再卡卡,比以前還溝通順暢,而他也忙得帶勁,滿腔熱血。
你看,找到「對的問題」,是如此的關鍵﹗所以愛因斯坦說:
「如果我只有1小時解決問題,若解決不出來,我就會丟掉小命。我會花55分鐘來定義問題,只花5分鐘解決問題。」
聽「兩種人」的意見
在「錯的問題」上找答案,不只是白花力氣,還有可能錯上加錯,惡化問題。這時候,你該怎麼辦?有兩種人,你一定要聽聽他們的意見:
圈內人:
跟這件事有利害關係的當事人,問他們最直截了當,聽聽他們怎麼陳述這件事,看看他們有什麼意見。但是就因為他們是當事人,比如你跟主管有相處的困難,你很難開口去問他們,是吧?倒不是沒有技巧可以教你,而是你會心裡有鬼,根本不敢或是不願直接去敲他的門,所以找圈內人有時很挑戰。
圈外人:
跟這件事壓根完全沒有任何關係,甚至你從未想過可以跟對方諮詢意見,這種人會幫助你跳開框架,不帶預設的觀點,避掉你既有的盲區,極有可能說出令你意外的想法,令人眼睛一亮,腦袋叮咚一下。在我的工作中,我經常扮演這樣的角色,重新設定問題的框架,帶領對方走向另一條更好的解決之道。
因此要找到對的問題,就不要陷入「孤島思維」,只靠一個人想破腦袋是不夠的,不僅有盲區、偏見外,還充滿各種「妄想」,像是「被害妄想症」,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別人都是可惡的壞人,而自己是可憐的好人。
圈外人,是問題的突破點
心理學家笛夏德提倡短期焦點治療,曾處理過一個美國前中情局人員的妄想症,就是採用「重新設定問題框架」,再加上其他方法,最後治癒病人。這位病人在6周內發生2起追撞的車禍,懷疑是中情局派人來暗殺他,嚴重到半夜會拿著上膛的槍在社區巡邏。笛夏德沒有否認他這個妄想,而是跟他一起探討:
「你在中情局做過,一定知道他們要殺人還不容易嗎?殺你2次都沒成功,這很奇怪呀,你想他們為什麼要派出這麼肉腳的人來暗殺你?」
從「中情局要暗殺我」的問題,改變成「中情局不打算殺我」的問題,如果不是笛夏德這樣的「圈外人」且是「專家」,這個妄想症恐怕難解﹗
在職場,不只是要解決問題,而是要解決對的問題,且系統化地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這也是一種創新力﹗可見得,解決問題前,「問對問題」至關重要。除了圈內人外,不妨也跟圈外人聊聊,這個圈外人指的是—
1. 不在你公司內
2. 不在你行業內
3. 不跟你做同一種職業
4. 不在你生活圈內,平常難得連絡
他們的視角不同,能夠帶領你突破盲區,給出意外的答案。
本文摘自《洪雪珍fb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