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林哲遠報導】近日本土疫情持續升溫,許多醫院急診室外出現大排長龍的民眾等著做PCR檢測、不少輕症確診者也會在慌張下撥打119,引發各界擔憂醫療量能是否能支撐住。對此,台灣緊急救護醫療指導醫師學會前理事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鍾侑庭醫師參考日本居家檢傷、我國疾管署、急診五級檢傷制定出,「COVID-19疑似或確診病患居家自我檢傷流程」與居家檢傷檢查表,給予民眾參考使用。
疫情期間PCR民眾、輕症病患恐成急診負擔
鍾侑庭指出,平時因為醫療資源豐富,急診尚能應付,然而在疫情期間卻會大大地衝擊我國緊急醫療救護系統。當新冠肺炎已進入廣泛性社區傳播階段,若每天都有超過六萬確診個案到急診就醫時,將成為我國急診沉重的負擔。
據疾管署統計資料,新冠肺炎輕症占99.79%;中症占0.17%;重症僅占0.04%。鍾侑庭表示,絕大多數新冠肺炎確診個案不需至急診就醫的,據疾管署對新冠肺炎疾病嚴重度分類,中重度患者由於緊急程度較高需要住院治療,輕症病人除非有緊急傷病,否則不需住院,若有醫療需求時,可以透過衛生局預約視訊診療。
確診者「送急診」判斷標準、症狀、流程
鍾侑庭醫師也分享,他根據疾管署公告的警訊症狀,並參考日本居家檢傷及我國急診五級檢傷的內容所制訂供民眾參考的COVID-19疑似或確診病患居家自我檢傷流程、居家檢傷檢查表:
註一:下列四項危急狀況請立即撥打119,啟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
(一)沒有反應且沒有正常呼吸
撥打119時應主動告知派遣員,病人無反應且無正常呼吸,以利派遣員即時啟動DACPR(派遣員指導心肺復甦術)。
(二)喘到無法說話或僅能說單一個字
代表病人已呈現呼吸衰竭或幾近呼吸衰竭。應立即撥打119。
(三)臉、耳朵及嘴唇的顏色不正常且皮膚濕冷
代表病人可能已呈現休克現象。應立即撥打119。
(四)急性意識改變/意識不清
所謂急性意識改變/意識不清,係指意識改變發生在7天以內。若原來已意識不清(例如中風長期臥床或植物人),不在此列。
註二:COVID-19常見症狀包括:
一、發燒/畏寒(發冷)
二、呼吸困難/喘
三、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鼻塞、流鼻水…等症狀
四、頭痛/胸痛(悶)
五、腹瀉
六、肌肉痠痛/全身無力/倦怠註三:若病人因COVID-19相關症狀而感到身體不適,除了可以使用COVID-19居家照護期間自我檢傷評估表決定是否需就醫外,病人或照護者亦可直接尋求遠距醫療諮詢。
註三:若病人因COVID-19相關症狀而感到身體不適,除了可以使用COVID-19居家照護期間自我檢傷評估表決定是否需就醫外,病人或照護者亦可直接尋求遠距醫療諮詢。
註四:檢傷分級與就醫聯繫管道之建議:
一、紅色:須立即接受緊急醫療照護,建議立即撥打119。
二、橙色:因狀況危急,亦需立即撥打119。若因狀況特殊(如疫情達廣泛性社區傳播階段,119無法及時提供即時服務或病人無法等待…等),可考慮自行送急診。
三、黃色:雖有緊急醫療需求,但仍可等待數小時。建議以下兩種就醫方式
(一)通報衛生局或撥打1922協助聯繫119、民間救護車或防疫計程車載送至急診。
(二)自行送急診。
四、綠色:雖有醫療需求,但不需緊急醫療介入。建議尋求遠距醫療諮詢(健康益友APP)、衛生局提供之電話專線或視訊診療。
註五:若病人此次所欲查詢的症狀並非COVID-19相關症狀(如),可以遠距醫療諮詢(如健康益友APP、COVID-19居家照護期間衛生局提供之電話專線…等),由遠距醫療或居家照護醫療團隊評估,以決定是否就醫。
制定「民眾居家檢傷評估工具」減少輕症患者湧入急診
鍾侑庭建議,政府可以參考日本的做法,制定民眾居家檢傷評估工具(手冊、APP軟體及WEB版本)供民眾在家檢傷。減少輕症患者過度使用119救護車與急診資源而造成危急病人的排擠效應。
若民眾能根據居家自我檢傷自行判定病情急迫程度,再配合後續的就醫指引,可望大幅減少輕症使用119救護車、急診資源的狀況。鍾侑庭強調,當緊急醫療救護量能保留給真正需要的危及傷病患,就能避免危急病患延誤就醫、延誤治療,「緊急醫療是所有國人的公共財,大家都用得到,希望大家一定要共同維護。」
最後,鍾侑庭也呼籲,近日感染人數不斷創新高,許多民眾擔心自己受感染而至急診要求PCR採檢,導致急診被塞爆,為維持急診正常運作,希望民眾並非緊急傷病,不要到急診要求做PCR採檢,可改往政府或醫院設置的快篩站採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