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博喻/專題報導
共享經濟的竄起,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了更多不同的需求,尤其進入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大受波及之下,民眾對於各項生活需求,開始產生更多元選擇,尤其通膨帶來的震盪,對於共享經濟中的共享空間模式,產生了不一樣的發展。
伴隨疫情讓越來越多行業WFH(Work From Home),以及電商、數位應用發展,生活空間的需求出現重大變革,閒置的比例越來越高,對於疫情、高通膨、收入(或營收)減少所帶來的改變,讓共享議題又再度受到關注。
在台灣,共享空間型態越來越多元,從大家熟悉的商務辦公室、美食街用餐區等,漸漸地依據功能需求,產生出更多差異化的空間使用。例如商務中心提供商務辦公室,也提供商務會議室、教育訓練室、諮詢或簡報室等,依據功能進行不同共享空間使用,一個原本固定的空間,卻衍伸出更多空間功能。此外,隨著自媒體時代發展快速,攝影棚、錄音室等,也從原本的長租型態,縮短成短租模式,尤其新興的播客空間,以更經濟效益硬體設備,帶動影音錄製與直播。就連便利超商,原本用餐空間,本想做為留下顧客更多停留時間的做法,也提升為個人空間的租用,讓外食族、行動辦公人士,有了更彈性運用,以及帶來超商空間,更多有效率的營收工具。
近年開始興起的共享廚房,也在疫情之中逆勢成長,隨著生鮮直播帶貨方式熱絡,以及後疫情時代中,人們群聚方式改變,讓享受美食成為一種私密的聚會,而非公共場合的陌生接觸。一連串的疫情生活改變,加速共享經濟的多變模式竄起。這次邀請到知名女力代表Kook Living「共享廚房」創辦人曾科融(KoKo),來聊聊後疫情時代,共享空間發展趨勢。
為何會踏入共享空間的商業經濟模式?
「當外移人口越來多,都會區的房子,隨著房價高漲,租房空間越來越小,廚房往往是首先被忽略掉的空間,因此想好好吃頓飯,就變成是一種奢侈。」KoKo這樣說著。但是,下廚這件事情本來就有一點門檻,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鬆做出想吃的料理,因此創立共享空間過程,一度轉型從共享廚房,到現在的共享空間,就是希望能將使用者需求,調整成為更多人一起聚餐的私密空間。
KoKo表示,隨著智慧手機時代來臨,過往用餐熱絡聊天,被滑手機漸漸取代,不管是家族聚會、朋友聚餐,如果一時沒話聊,就變成大家都在滑手機,這樣的相處模式,其實也越來越多人反感。因此想找個不被陌生人打擾的群聚空間,讓彼此可以無所不談,降低尷尬,享受互動,其實在市場上也越來越多的需求。因此,看見一個人的商機(例如:直播料理、生鮮銷售),看見一群人的生意(例如:私密空間聚會、一起創作美食、一起行動私密會議等),就成為共享空間經濟的需求破口。
共享空間經營現況上遇到的困擾或挑戰
談到這個問題,KoKo苦笑著說,去年三級警戒,一時全台民眾慌了手腳,所有戶外移動受到疫情限制,人群主動消失在街頭,紛紛躲在家裡不敢出來,在防疫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後,營收當月立刻見底,很難想像,一個月的營收只有新台幣1500元,這跟每月80~100萬的營收,簡直是天壤之別。滾雪球式的業績下滑,讓她一度差點失去信心,卻也意外在電商直播當中,直播主的場地需求出現,讓共享空間或是共享廚房的使用,看到了另一塊商機。除了直播外,線上料理教學、公司行號不同團隊線上互動(Team Building),或是親友主題活動企劃錄製等,在顧客省去許多佈置與軟硬體採購下,共享空間的短租,反而逆勢成長。
另外,KoKo談到一個現象,就是因為疫情影響,人們減少在外群聚,甚至在家上班(或分流上班),讓許多空間(辦公、餐廳等)出現更多閒置時段,甚至辦公室、店面等招租廣告更多,餐廳更轉型外帶、外送之際,閒置的內用空間、時段等,有越來越多房東或是業者,紛紛思考轉型,或是如何將閒置空間再利用,以面對支付龐大的租金壓力、房貸壓力等,這也讓許多房東、企業主,紛紛找上她來討論如何轉型共享空間經濟模式,一時之間也讓她傷透腦筋,該如何協助這些房東、業者轉型。
KoKo無奈表示,大多房東與業者都希望透過她找到長期的分租客,或是希望成為包場的平台中心,這跟原本跟她建構的共享空間經濟做法背馳,也讓她苦思解決之道同時,暫時無法合作之下,看見他們的失落,心裡也很不捨。
說穿了,共享空間是以短租為主力需求,提供合適的空間機能給需要的對象,而一種空間無法滿足所有需求,這也是共享空間的限制。因此,共享空間仍然受制於空間機能的提供,如何多元提高空間彈性,是一大挑戰。此外,共享空間的位置,也是一種考量,目前大多以捷運站附近為優先,但相對本身的租金就會比較高,因此如何在租金、空間、位置及時段上的合理配置,也是經營上的挑戰。
後疫情時代為共享空間帶來什麼改變
KoKo說道,透過觀察發現,獨立空間需求越來越多,人們在獨立不群聚(或群聚人數少)下,隱私空間的期待越來越高。以共享廚房為例,客戶可以透過合適的廚房空間,進行影音拍攝、直播等,或是與三五好友一起享受烹飪過程與美食體現,讓料理這件事情成為一種時尚。KoKo開玩笑的說,疫情帶來生活許多改變的同時,其中一項就是大家的廚藝都進步了。
另外,由於在家辦公已成為過去難以撼動的事實,越來越多企業考量到成本,只要工作績效能夠維持下,讓一部份員工在家工作,反而也是面對疫情衝擊中,降低管銷成本的方式之一,若臨時需要聚集,除了可以線上會議外,需要面對面時,再臨時短租共享空間或是會議室即可。這也讓目前市場上行動商務辦公室的商業模式,有了更多彈性的方案,讓長租顧客有了體驗機會;短租客人的使用率,帶來更多方便。
試想,這模式幾乎是把旅店短租休息的型態,直接應用在共享空間裡。不外乎連便利超商也都加入共享空間行列,讓原本沒有直接營收產值的空間,立刻切割不同單位,透過時間軸來創造利潤。這也意味共享空間,將帶給市場更便利的需求彈性,而價格也可能會逐漸進入紅海策略。
共享空間未來的發展趨勢
由於疫情加速改變共享空間的應用,不同空間有閒置一定時間的業者或房東,紛紛開始會思考如何更有效運用,以長尾效應而言,需求一直都有存在,只是需求量多量少的問題。近期有許多商業廚具業者紛紛找上KoKo,希望在廚具展示空間上,能夠有更多展示功能以外的收入。透過與KoKo的採訪討論中,整理出以下幾點:
1.顛倒供給服務導向,而是透過需求面的提出,讓共享空間調整機能來進行媒合。
2.共享空間的普及化,更多時段閒置空間加入,例如:里民活動中心、酒吧等非營業或非使用時段等,進行共享經濟模式。
3.轉型內容發展與應用,例如行動廚房餐車,進入里民中心,即可成為廚藝教室;舞蹈老師進入,就變成舞蹈教室等,降低場地硬體成本與限制。
4.訂閱制或會員儲值方式進行營收模式,透過此種營收模式,建立顧客依賴與使用度,降低空間閒置機率。
5.多維度空間應用,配合寬頻網路,空間使用上,可讓多個空間同時進行互動,也就是在同一個時間軸,不同空間可以進行相同(或不同)活動或角色扮演,達到空間隱私優勢,但又可串流互動,有點像是Meta Verse的概念,對於Team Building需求而言,是一大利多。
共享經濟發展,已不是趨勢,而是進行式,無論是共享空間、共享汽機車、UBER等商業模式,已經可以發現的是,未來「擁有」這個名詞的定義,將不一定是所有權概念,而僅是使用權的做法。隨著經濟發展改變,越來越多生活上的應用,將破碎的時段、用途、軟硬體、人力等,都非常有機會以共享經濟的概念來執行。那到底未來共享經濟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在這裡可以想像的是,越開放的市場,就有機會有多餘的供給,也讓需求有了更多選擇。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