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醫生,我這樣是不是沒有希望了?」「希望永遠都在,讓我們一起找回抗癌力量!」從「全人照護」的觀點出發,同時也關注到病人的心理照顧,以及給予照顧者的支持。醫師的專業治療、病人正向接受病情,與家屬的良好照護,三方合作積極進行的醫療行動,才能發揮出最好的治療效果。
怎樣才算「好起來」 大家關心點不同
一般常講的「病好了沒?」有個比較廣義的說法:「癌症疾病五年內都沒有發生變化,有時候也被稱之為『痊癒』。」但通常聽到家屬詢問:「有沒有好起來?」此時會聽見家屬心中的需要,或是期待什麼樣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一種情緒狀態的展現,也許是擔心,或是想要得到一個保證,讓他們能夠安心;另一個部分,或許是他們想要知道,該如何來做準備或安排接下來的規劃。
家屬可能希望能夠有更多時間陪伴病人,或是希望能夠完成病人的心願,抑或是他知道病人可能對自己有一些人生的規劃,大家關心的是有沒有機會讓他能夠達到所謂的「此生無憾」,亦即「圓滿」。表面上病人或家屬的疑問,背後可能還有更深層的意義,這部分就需要我們抽絲剝繭,好好地找出來。
跟生病前一樣 維持運動習慣
癌症患者當然可以跟正常人一樣生活,只是要考量到生病後的體力、狀況,不會像一開始身體正常的期間那樣好,還需要維持運動習慣。運動是最重要的一環,運動可以維持並強化身體所需,也可以改善這些疲憊症狀,不管是做瑜珈、登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癌症病患做完化療、放射治療後,有些人可能在吞嚥肌肉上面,因為有纖維化的現象,或是唾液腺分泌變少,假使進行登山或運動時,很容易發生水分流失的情況。此時,就要注意適時補充水分、適當休息,以及食物的準備。
正向面對追蹤檢查 擊退癌症復發焦慮
有位 70 歲的婦人,她在多年前經驗過一次癌症治療,整個疾病治療的過程很順利,之後就不把罹癌的事放心上,平時身體健康,也有很好的生活及社交活動。
然而,當她遇到了身邊一、兩位好友接續罹癌的消息,加上這段期間時常感到心悸、胃口不佳且睡不好,種種身體狀況,導致整天悶悶不樂也提不起勁,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癌症復發或轉移,最後檢查發現只是虛驚一場。
許多癌友們在擔心癌症復發或轉移時,容易「自己嚇自己」。很多時候是因為生活裡出現一些壓力事件,導致身體或情緒的變化,卻誤以為癌症病情正在進展中。適度的擔心,督促自己定期追蹤或配合治療,但過度的焦慮,反而讓自己陷在情緒漩渦裡。
因此,當情緒太多、太重時,透過自我覺察時,適度地喊「停」,同時將焦慮轉變為行動力,回到現實裡,前往醫院檢查、追蹤疾病變化,或試著回到之前可控制的生活模式中,就能避免陷入癌症復發的焦慮。
本文摘選自《希望治療:整合性癌症照顧,最新醫療、心理與山林療癒 》,博思智庫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