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工業國(G7)領袖日前承諾,未來五年將籌募六千億美元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需求,讓基礎建設投資再度成為外界矚目焦點。
在通貨膨脹仍是當前最大挑戰、市場動盪未歇之下,投資者可能會想尋求內建抗通膨機制的資產,期望能發揮通膨「轉嫁」效應,大多數基礎建設資產都有抗通膨功能,對此DWS資產管理指出,通過不同類型的通膨轉嫁效應,它們能夠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為基礎建設公司的現金流提供保障。
主要通膨轉價效應
第一種類型是顯性通膨轉嫁,即根據相關的基礎建設合約和租約來轉嫁通膨效應。以收費公路的費率為例,收費公路業主或營運商的合約,通常會納入直接連結通膨的標準年度收費增幅,所以可以調整費率以反映通膨上升帶來的成本增加,這些基礎建設公司往往受益於與消費者物價指數等通膨指標掛鉤的長期合約。
再來是隱性通膨轉嫁,即通膨效應雖未直接反映在相關合約裡,但某些基礎建設業者如受政府管轄的公用事業公司,能夠在之後調高價格來轉嫁額外的成本,漲價之舉最多可滯後六個月。
後則是定期式通膨轉嫁,指的是在基礎建設合約中已提及費率隔一段時間就會調高。例如,行動通信基地塔擁有者和營運商,無論通膨走向如何,每年都可從2~3%的價格調漲中受惠。這類收費的調漲,雖未與通膨掛鉤,但仍可用來轉嫁通膨帶來的成本上升。一般來說,行動通信基地塔營運商的成本相對較低,大部分是電力成本與地產稅,因此利潤豐厚。
「數位基礎建設中不少投資標的都俱備通膨轉嫁能力。」永豐ESG全球數位基礎建設基金擬任經理人陳世杰提到,例如數位電塔、智慧公路等,這類產業在與客戶所簽訂的合約中,會有因應通膨調漲價格的條款,或每年定期調整價格機制,在通膨壓力來襲時,具備轉嫁通膨的能力。
DWS統計全球基礎建設企業,與客戶的合約內有明訂調漲價格條款的比重高達 95%。永豐投信指出,數位運用成為民眾日常需求,也使得電信商、電商企業等,為了能長期提供穩定的服務,通常會與數位基礎建設企業簽訂 5至10 年的長約,確保有穩健的基礎建設來維持營運,也因此數位基礎建設企業勢必會在合約中制定每年能重新訂價的條款,維持自身的營運穩健。
兼具高度多元化與下檔保護
基礎建設投資的主要標的,包括交通基礎建設(道路、機場、海港和鐵路)、能源基礎建設(天然氣和電力的傳輸、分配和發電)、水利基礎建設(灌溉、飲用水和污水處理)和通訊基礎建設(無線電和行動通信基地塔、衛星、光纖和銅線)等。
礎建設不僅為傳統的資產配置提供高度多元化投資機會,並在當前的動盪市場中提供下檔保護,使上市的基礎建設公司不能單單被視為主題投資的一環。
若將道瓊斯布魯克菲爾德全球基礎建設指數(Dow Jones Brookfield Global Infrastructure Index)與MSCI世界指數在2008年金融危機、2011年美債降級到今年的市場拋售等16次市場下挫中進行比較,全球基礎建設在16次下跌中,有13次都比全球股票跌得少—即在過去14年逾八成跌市中都比全球股票跌得輕,而且跌幅平均比全球股票低3.8%,展現出基礎建設資產在非常時期具有更高的抗跌力, 同時兼具高度多元化與下檔保護。
2021年開始,全球進入大基建時代,美國推出2500億美元的數位轉型、電動車、智慧運輸推動計畫,中國提出10兆人民幣用於5G基地台、充電樁等新基建政策,歐盟則有400億歐元的全球門戶投資計畫,將數位經濟、新能源推動擺在重要的方向。
駕馭三大趨勢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 and Markets統計,相較傳統產業,數位基建產業未來5至10年年複合成長率高達雙位數,如5G基地台可達37.1%、電商倉儲達20.5%、智慧電網達19.1%、再生能源達10%等,而傳統基建複合成長率則較低,如油氣管線為6%、鐵路則僅4.5%等。
DWS認為,在投資基建領域時,需要找到能從當前和即將到來的趨勢中獲益最多的公司;這些趨勢包括淨零碳排、數位化推進以及去全球化。另一方面,數位化將進一步拓展,預計5G的持續推出和寬頻覆蓋擴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會帶動電信基礎建設(如行動通信基地塔和光纖資產)的需求。
陳世杰表示,數位基礎建設的投資概念,是投資在數位轉型、科技升級背後的基礎建設商機,投資標的涵括各類型數位基礎建設產業,新十大基建產業進入門檻高,具備剛性需求。
WS 投資策略長兼基礎建設基金經理 Manoj Patel 表示:「新一代的基礎建設投資領先掌握了淨零碳排、數位化和去全球化趨勢。這個投資策略不僅支撐了當前的經濟,也能與時俱進,開展未來。」
而對於「純基礎建設」(指某個國家或地區對經濟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資產),DWS也相當看好,因為這些資產通常受益於穩健和可預測的長期現金流、幾無定價風險,且享有相當穩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