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重鎣/台中報導
自然史博物館。林重鎣 2億年前恐龍胚胎化石、長達4公尺的鱷魚皮、台灣第二大的大王魷魚標本、亞洲象馬蘭的象鼻、巨黿標本、帶有人類基因的實驗山羊標本、世界最大節肢動物的甘氏巨螯蟹標本,各式珍貴及世界級的大型動植物標本初次亮相。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自然史博物館展7月22日熱鬧開幕,展出六十多年來生科系師生所蒐集的動物及植物標本,以及生科系校友及民間標本師所捐贈的珍藏標本,推廣生態教育與保育觀念。
此館歷經3年籌備,並獲農委會經費補助。開幕儀式,由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興大校長薛富盛、興大前校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李德財、生科院院長陳全木等人共同為博物館揭開序幕。
興大生科院院長陳全木表示,生科系源起於民國45年設立的植物系,與83年成立的動物系整併成立生命科學系,歷經多年努力,師生累積了相當豐富而龐大的標本,包含各式植物種子、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標本,在教學跟研究上都是相當重要的資源,也是國內大學生科領域少數擁有完整標本館的學校。
以往標本館的角色僅停留在標本的存放,以及課程的介紹,此次全新規劃的自然史博物館,發想源起於他看到生科系吳聲海老師將一批批的標本送到科博館,他因而萌生將這些珍貴的教學研究資源留在學校的想法,進而著手籌設博物館,期間非常感謝本校中興大學與農委會陳吉仲主委的大力支持,以及籌設團隊的努力,同時也特別向吳聲海老師致敬。期許博物館開幕後,未來可成為台灣在生態跟保育教育的新亮點。
目前展出的標本,除了該學院既有的標本外,興大傑出校友清大李家維教授也提供了許多特色的植物展品,而國際知名的恐龍化石學者、生科院客座教授黃大一更提供2億年前的恐龍胚胎化石生物標本。此外,南投埔里標本製作師陳達智,協助製作鱷魚皮的鞣製、山羊的骨頭跟毛皮的標本,並提供典藏多年的石虎與大冠鷲標本。
興大生科系鄭任鈞老師則協助亞洲象馬蘭鼻子的展品製作與分布於臺灣各地的蜘蛛標本,莊銘豐老師與特生中心合作,展示臺灣特有種的鳥類標本,何瓊紋老師製作臺灣第二大的大王魷魚浸製標本,許秋容老師提供花卉跟藤蔓的標本,這些都讓博物館更有生命力。
興大全球變遷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施習德表示,此館也是訓練學生解說教育的實習場所,學院設有「博物館與生物多樣性」課程,除了介紹各類群的生物多樣性外,也邀請標本製作與展示設計的業師講授課程,同時也有標本的採集與製作,而在解說訓練方面則與科博館科教組合作,由專業解說員示範,學生進行模擬解說,未來可擔任博物館的解說導覽人員。
興大自然史博物館週一至週五採預約開放參觀,預約專線:04-22840370 轉 17
更多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