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忌對投資型保單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想賺錢,要買對投資型保單》作者李雪雯提到,在正式投入前,一定要徹底了解清楚它的各種風險。投資型保單雖然是結合「保險」與「投資」的商品,但它畢竟還是保單的一種,千萬不要對投資型保單抱持著「它完全可以當做投資工具操作」的不切實際想法。
特別是每一張投資型保單的設計內容與費用,都有滿大的差異。一般大眾在購買前,應該特別了解清楚,所繳的保費之中,到底有多少比率是用於投資?或是扣除附加費用、危險保費?日後才不致於目標與預期不符而失望。
李雪雯提醒,確定瞭解所買商品的內容,包括目標保費與超額保費的費用結構、投資連結標的、相關費用的收取,以及可連結標的等項目。如果看不懂,務必請業務員或保險公司解釋清楚。
最好請各不同家的業務員,分別列出各家保單20(或30年)的保費(附加)費用率。然後選擇總附加費用率最低的那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標準僅限於「前收型」保單,並不包括「後收型」保單。此外,也順便請業務員做一份包括了「-5%、0%及+5%」預期投資報酬率的試算表,供自己參考、決定。
另外,不論是為了投資或退休規劃之用,標的選擇正確很重要。 近幾年,各壽險公司推出的投資型保單,普遍吹起一股「類全委保單」的風潮,號稱選擇「類全委帳戶」的保戶,可以享有「投資專業機構代操」的優勢。
然而,保戶通常忘了,類全委帳戶並無法「保證獲利」,而且,仔細比對各壽險公司推出類全委保單的不同帳戶內容,除了發行幣別不同外,包括股債比(例如股債各半)、投資區域(例如專門投資在台股,或是佈局全球)在內的投資策略(有些只能做多,有的則是多空皆做),也有滿大的差異。
李雪雯表示,選類全委帳戶,其實選的是代操機構的投資策略,以及個人對此是否認同,或是個人需求是否與代操策略相符? 舉例來說,假設是已經退休的保戶,希望獲得穩定資產撥回的現金流,選擇「穩定配息」投資策略(例如RR2、RR3)的類全委帳戶,當然比較容易達到個人的期望與需求。但是,假設是進行長期退休規劃的保戶,不但不適合選擇資產撥回的類全委帳戶(配息型),還應該選擇「撥回再投資」的「累積型」,且是投資策略應該更為穩健,甚至積極(RR4)的類全委帳戶。 保戶千萬不要以為,選擇「固定撥回(類似基金的固定配息)」的類全委保單,或是直接選擇「月配息基金」,就真的可以讓自己「高高興興地每期領取高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