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所處的星球在廣闊的外太空中自轉與公轉,而我們只存在其中數十年,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這就是人類的困境。地球已經存在了四十五億年,但人類在地球上的旅程或長或短、充其量也就約莫八十年。人人都出生在這個星球上,並在死後離開。事實就是如此。然而,我們不能斷定,人類在地球上的這些年會呈現出何等樣貌。
地球上的種種生活經歷毫無疑問地能讓人感到興奮,在每個轉折都可能帶給人熱情、激情和靈感,若能以此方式開展人生,每一天都能成為美麗的冒險。不幸的是,生命很少完全如己所願,如果加以抗拒,過程中很可能會非常不愉快。抗拒會帶來緊張和焦慮,讓生活成為負擔。
為了避免上述的負擔,並能夠完全擁抱生命,歷代的智者都教導了接受事實的重要性。惟有接受事實,才能順應生命的流動,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所有的科學都是立基於研究事實,學習事實的法則,然後運用這些法則來改善生活。科學家想要投入研究,首先不能否認事實,必須全盤接受。要想飛翔,就必須接受萬有引力定律,而不是否認其存在。在靈性領域也是如此。臣服、接受和不抵抗等教誨構成了深刻的靈性生活的基礎,但這些概念可能很難掌握。透過本書將踏上的旅程,會帶領我們認識,接受是全然明智的,而接受後會帶來美妙的禮物:自由、平和與內在的開悟。對於接受的最佳理解,是不抗拒事實。盡你所能,但沒有人能讓已經發生的事情不發生。你唯一的選擇是接受或抗拒。在我們一同踏上的旅程中,將探討你如何以及為何做出這個決定。但首先你必須了解,誰在你之內掌握決定權。
你當然在你之內;你的內在擁有直覺的存在感。那是什麼?是自性覺知,是我們所能討論的最重要課題。既然要以靈性的角度深入探討「接受」,就必須先了解誰在你之內接受或抗拒。
探索自性的本質有很多方法。讓我們慢慢來,從簡單的開始。想像一下有人走過來問你:「嗨,你在裡面嗎?」你會如何回應?沒有人會說:「不,我不在裡面。」
那完全不合邏輯。如果你不在裡面,那回應的是誰?你肯定在你之內,但這代表什麼意思?為了區分「你在你之內」的含義,假設有人向你展示三張不同的照片,他分別舉起照片,然後問你:「照片雖然變了,但看到這三張照片的人還是你嗎?」你的回答會是:「當然是同一個我。」非常好,這有助於我們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從這個簡單的練習中,很明顯在裡面的你不是你所看到的;你就是那個正在看的人。照片變了,看著照片的你還是同樣的你。
透過照片不難理解,你不是你所看到的一切,但我們對於有些對象,會比其他對象更認同。例如,我們的身體。我們認同自己的身體到足以說:「我是一個四十三歲的女性,身高一百六十七公分。」那真的是在你之內的那個人嗎:一個四十三歲、身高一百六十七公分的女性身體?或者身體是你在裡面覺知到的東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我們從你的手開始。如果有人問你,是否能看到你的手,你會說:「是的,我能看到我的手。」但是如果手被切斷了怎麼辦?不要擔心疼痛,想像一下你的手消失了。你還在嗎?你會不會注意到手不見了?這就像不斷變化的照片:當手在那裡時,你看到了它;當它消失時,你看到它消失了。在裡面「看見」這一切的你,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所看到的。你的身體只是你看到的另一個東西。問題仍然存在:在裡面看的人是誰?
請注意,這樣的討論不僅止於手。外科手術已經變得如此先進,在心肺機器和其他醫療設備的幫助下,外科醫生可以切除你的大部分身體,同樣的自性意識卻仍然存在,覺知到這些變化。如果你的身體改變了這麼多,你怎麼能會是的身體,而在裡面的你仍然保持不變?
幸運的是,為了幫助你了解你不是你的身體,我們真的不需要做得那麼過頭。有更簡單、更直覺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你肯定已經知道,當你三歲、十歲、二十歲或五十歲時,身體看起來會不一樣;當你八十歲或九十歲時,當然也不會一樣。但是在裡面看著這一切的人,難道不是同樣的你嗎?當你十歲時照鏡子,你看到的你,是現在看到的你嗎?不是,但不論當時或現在,難道看的人不是你嗎?你一直在你之內,不是嗎?這是核心,是本質,是我們正在討論的一切。你是誰?是誰在裡面透過那雙眼睛向外看,看見你所看到的?就像當你看到那三張照片時,你不是任何一張照片,而是看著照片的人。同樣地,當你照鏡子時,你不是你所看到的,而是看著鏡子的那個人。
藉由以上例子,我們一點一滴地揭示了自性的本質。你與所見事物的關係始終是主體與客體。你是主體,你所看到的是客體。有許多不同的客體透過你的感官進入,但只有一個主體在體驗這一切,那就是你。
本文摘選自《活出覺醒》,方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