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2大師論壇於今日登場,邀請到202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戴維卡德(David Card)以「勞動市場與勞動經濟學的新問題」為題發表演講。
戴維卡德專研勞動經濟,對種族、工資結構、最低工資、失業等課題都有研究。在傳統經濟學中,多認為提高最低工資,將增加企業成本,進一步導致就業機會減少,不過卡德提出研究證實,提高最低工資,不但不會造成失業,反而可以促進就業。
卡德談到美國通膨數據與勞動市場關係。首先,新冠疫情衝擊美國就業市場,最初經濟學家擔心勞動力市場受挫將導致經濟衰退,削弱復甦動能。為穩定美國經濟與勞動市場,拜登政府祭出財政政策及量化寬鬆政策,沒想到迎來勞動市場強勁復甦。
卡德以圖表說明,疫情爆發初期,失業率攀到歷史高點後陡降,空缺率與自主離職率於疫情期間卻明顯增加,顯示勞動市場的劇烈變化:許多勞工辭職或提前退休,不再回到職場,導致勞動參與率低於疫情爆發前的水準;此外,員工跳槽蔚為風潮,企業為留才,端出優渥待遇,薪資迅速攀升,進一步惡化通膨。
不過卡德也提到,通膨不只來自勞動市場的結構性改變與市場供需失衡,還有許多潛在因素,如供應鏈問題、高度不確定性的能源政策等,他觀察,儘管許多企業為員工調薪,加薪速度卻遠不及通膨加劇的幅度,勞工的薪資漲幅幾乎被通膨吃掉,這將會增加企業調薪的壓力。
同場與會講者,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也坦言,實際通膨情況可能比市場想像來得遭,許多結構性因素,如供應鏈重組、新保護主義盛行以及淨零碳排趨勢之下的綠色供應鏈,都將拉升企業生產成本,使物價難以回落。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補充表示,未來全球貿易趨勢將走向安全考量大於比較利益,在這之間企業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將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導致物價居高不下。
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之下,羅瑋強調,美國聯準會力拼實現無任何經濟學理論依據的2%通膨目標,是「不可能的事情」、「想都不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