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刊記者顏瓊真報導】少子化、高齡化及高房價問題,使得未來居住需求將產出何種變化?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中心與中華民國住宅學會今(16)日舉辦「高房價下台灣家戶居住安排與未來挑戰」論壇,討論人口與住宅的關聯影響與重要議題,期能在未來人口家庭結構快速變動下,讓台灣的住宅環境能有更好的準備與預應。
主持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陳明吉教授指出,人口家庭結構與房市關係問題複雜,不會是未來人口減少與少子化,房價就會下跌這麼單純。16日的論壇點出「跨代房產移轉」或「共居」,將是高房價下支撐台灣家戶前進的一個重要力量。
而高齡化與單身化的來臨,必須思考一些具前瞻性的住宅產品,如單身女性跨代共居住宅,以因應未來人口家庭結構變化;此外,由於住宅服務負擔(如租金)是家戶基本負擔,預期未來該負擔將日益沉重,政府應提早為弱勢家戶規劃協助措施,這也是居住正義的目標。
長期以來房價普遍上漲,薪資卻增長有限,年輕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快速累積財富置產越來越不容易,家庭代際間的協助成了買房重要的推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李明軒教授研究發現,年輕人從父母那獲得資助,較容易擁有自己或配偶名下的房子,相比未受資助者明顯高出近3成。
而且擁有房產某種程度也提升個人主觀的社會地位認定,李明軒進一步解釋,這說明了為何華人深植「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擁有房產,不只擁有財富還能提升社會地位,年輕人靠自己不容易,就由父母從旁使力,以延續家族地位。
品嘉關係企業創辦人胡偉良博士也呼應到父母贊助買房更容易讓兩代之間維持良好關係,如果經濟能力足夠,父母和子女分房而居,不住在同一屋簷下,而是居住在同一社區的隔鄰或不同樓層的上下戶,還能彼此不干擾又能互相照顧。
逢甲大學經濟學系郭祐誠教授將區域房價因素納入研究,結果顯示高房價確實使得青年婚後獨立門戶的門檻變高,假設父母有房子,願意提供給子女同住,幫助子女減輕負擔,子女也會願意善盡孝道,維持跨代共居。
郭祐誠指出這可能是目前雙方互惠的結果,未來假如房價下滑,父母的優勢經濟地位不再明顯,子女婚後則可能傾向搬出自立門戶。未來高齡獨居長者的長照安養,特別在非都會區,將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高房價也直接影響家庭生活水準,長期研究台灣家戶住宅負擔能力,暨南大學管理學院陳建良院長指出,住宅服務一直以來是台灣家戶支出的最大項目,對於消費水準較低的家戶(如高依賴人口比、女性戶長、配偶不存在以及規模小的家戶),負擔相對更大,容易排擠其他消費支出,降低家戶的生活水準。假如房價趨勢居高不下,陳建良呼籲掌管住宅政策與社會福利的主管機關,應及早預見那些住宅負擔壓力大的族群,並規畫可行的因應輔助措施。
由於女性平均壽命較長,以及女性普遍具有經濟與生活獨立的能力,未來高齡單身女性的居住將成為重要議題。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劉麗娟教授研究探索單身女性共居住宅的可能性,試圖提出解方。
劉麗娟發現不同世代(中年與高齡)的女性各有特殊需求,歸納整理出附有庭院或開放式廚房的平房最適合單身女性跨代共居,滿足展現園藝與廚藝的心靈需求,此外也必須具備便利性,以便成員可以隨時加入互動、相互陪伴,「熱鬧」才是共居住宅吸引單身女性的一大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