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截至2022年11月,全台灣確診COVID-19人數已逼近八百萬大關1 ,平均每十人中至少有三人曾確診或正在隔離中。雖然COIVD-19為我們帶來許多不幸、不便,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但也間接促使民眾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一有呼吸道症狀就快篩或就醫,意外提早發現不少其他疾病。然而疫情未歇,長新冠等後遺症也陸續浮現,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分享,今年還碰到不少年輕病人,沒有氣喘病史,確診後肺功能卻一直無法達到正常人標準,有氣喘風險,治療半年後若未好轉,經醫師診斷評估後確診為氣喘。
病毒齊發 呼吸道症狀難以分辨疾病
秋冬之際病毒肆虐,除了新冠病毒之外,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肺炎鏈球菌等呼吸道疾病也照常發威,甚至有比以往更猛烈之姿。黃俊耀醫師指出,這些咳嗽、喉嚨痛、流鼻水、鼻塞、倦怠及發燒、腹瀉等症狀都難以分辨疾病,有些人以為自己染疫,其實是感冒;也有人以為自己感冒、過敏,事實上卻是感染新冠病毒,僅能依賴篩檢分辨病毒。
而長新冠也是後疫情時代值得重視的議題。黃俊耀醫師提到,就他臨床觀察,乾咳、無法入睡、胸悶、運動喘、心悸等長新冠症狀,感染原始株病毒者都特別明顯,甚至有些人還會有肺纖維化的狀況,需要追蹤三至六個月才有好轉,而現今流行的BA.4、BA.5變異株,影響明顯輕微許多,目前也幾乎沒有觀察到肺纖維化的案例,民眾可以稍微安心。
長新冠導致肺功能差 給予藥物控制急性症狀
值得重視的是,遇到不少年輕病人,沒有氣喘病史,確診康復後肺功能遲遲無法恢復正常標準,有氣喘風險。黃俊耀醫師表示,有部分氣喘患者原本無事,因為一次感冒、病毒感染引發氣喘,才知道自己是氣喘體質,但也並非肺功能未達標就一定是氣喘,追蹤三至六個月再次檢測肺功能,搭配相關臨床症狀及檢查,才能由醫師診斷是否為氣喘。
而原本就有呼吸道疾病的族群,如氣喘、肺阻塞(COPD)、肺纖維化等患者,一旦染病都容易急性惡化,送往急診或住院。黃俊耀醫師提醒,急性發作時,應依照醫師指示提高用藥劑量,若仍無法改善應就醫再由醫師評估。
三至六個月追蹤檢查 用藥之外介入肺部復原運動
氣喘患者染疫後有長新冠症狀,除了治療之外,也會安排三至六個月做一次肺功能檢查,若未恢復或下降,便會進一步安排運動肺功能檢查,判斷各項指標,找出是心臟肌肉彈性疲乏、肺部或是其他問題,再轉介至相關科別,或安排肺部復原運動。黃俊耀醫師說明,過去針對肺功能差的COPD患者只能給藥,近十年發現肺部運動能明顯改善,以台北慈濟醫院為例,患者通常都較年長,過程中會有個案管理師、呼吸治療師協助,成效甚豐。
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後疫情時代呼吸照護守則,黃俊耀醫師建議,日常活動、運動都正常,無明顯症狀時,盡量降階,少量用藥;但進入秋冬之際,就應該要視病人情況調整用藥,讓肺部維持在良好狀態,尤其流感、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應施打,才能避免任何感染造成的急性惡化。
備註:1.疾管署統計資料,截至2022/11/11,確診人數累積至7,996,4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