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的大幅修正以後,隨著近期解封政策逐漸明朗化,國際資金對中國的看法程度也跟著回溫,根據統計,中國市場不但是2022年淨流入金額最高的亞洲國家,同時,近三個月的境外中國基金也出現大幅上漲行情,根據Morningstar統計,截至2023年1月5日,15檔境外中國基金近三個月平均報酬率超過15%。
中國政府在12月初大幅放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後,港股、陸股皆有不錯表現,以1月7日當周為例,港股恆生指數及國企指數當周皆上漲超過6%,同為連3周上漲,陸股滬深300指數則是連5日上漲,當周上漲2.82%,連2周上漲,累積漲幅3.95%。
回顧中國長達兩年多時間嚴格疫情管控,在1/8全面開放,同時取消入境核酸檢測與集中隔離措施,隨著市場樂觀看待該消息的同時,也有投資者擔憂中國的重新開放是否意味著通膨又要捲土重來,對此,摩根史丹利給出了其看法表示,中國的重新開放的確有可能導致油價上漲且同時進一步推升通膨。
但供應鏈中斷狀況好轉剛好有助於抵消與緩解這個擔憂,同時從高頻數據來看,中國受疫情影響的供應鏈運輸惡化狀況已經在12月底有所恢復,即使通膨再起,還是相對溫和。目前全球原物料與能源價格大多已經回落至俄烏戰爭以前的水準,甚至更低,週期性的通膨有緩解趨勢,甚至有可能出現通貨緊縮的狀況。
同時摩根史丹利對亞洲通膨前景的看法相對比較樂觀,因為亞洲市場的通膨主要是成本推動,且相對來說,疫情期間亞洲國家對於消費與需求的補貼較少,勞動力市場沒有出現像歐美嚴重缺工或是提早退休的狀況,整體勞動力供應穩定恢復到了疫情之前、薪資成長也沒有超越疫情之前水準,所以由薪資和需求拉動通膨的壓力比較不會出現在亞洲國家。
隨著通膨壓力緩解,亞洲央行也能逐漸暫停緊縮貨幣政策週期,預期到今年年中,有九成的亞洲經濟體通膨會回到央行的合意區間。同時伴隨著美元見頂,有利於國內需求的復甦,摩根史丹利持續預期今年亞洲市場經濟成長會相對高過G10國家。
先機中國基金產品經理廖伯修指出,中國股市過去幾年大幅下跌。 是由兩個主要因素造成的,一是「疫情清零政策」的堅持,二則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低迷。 中國堅持嚴格的清零政策對其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成為中國企業的主要阻力。 但近期官方對防疫政策的態度發生轉變後,政府認知到必須在人口健康與經濟健康之間做出同樣的權衡,這與大多數西方國家必須應對的情況相同。政府對防疫的持續放鬆將有望持續提振中國股市。
大拇哥投顧認為,隨著美元見頂、市場充分反映歐美升息和衰退預期,2023年新興市場將會有結構性的投資機會,債券市場方面可關注高實質利率高、財政體質穩健與內需市場龐大有潛力的國家,股票投資則可以關注市場修正過後,低本益比但高成長潛力的長期趨勢產業。
先機中國基金投資組合經理車強表示,中國市場政策轉向開放解封後,勢必將充滿各種投資機會,景氣復甦的跡象確實已經出現,對中國第一季的前景都將保持看好的態度,其中,房地產行業因政府多項利多政策陸續出爐、消費性產業則將受惠於重新開放帶動的消費復甦,將成為反彈力道最強的產業。
「相對看好中國股票市場。」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投資策略部主管劉家豪表示,中國的政策支持力道不斷加大,中國經濟復甦有助於支持企業盈餘動能改善。
不過,先機中國基金產品經理廖伯修提醒,中國仍是風險屬性較高的投資標的,短期仍有不確定因素可能衝擊市場表示,如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2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下降至47.0,比上月下降1.0個點,連續第三個月低於臨界點,且不及市場預期的48.3。12月官方非製造業PMI也急遽下挫至41.6,遠遜於市場的46.5。市場預期雖然疫情防控措施大幅放鬆,但全國各地感染人數激增仍影響了經濟活動,建議投資人仍須視自身風險承受度適度布局,避免過度重押單一國家或單一類型基金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