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紅利消退、景氣急轉直下,迫使貨櫃三雄今年1月營收倒退兩年。
展望今年挑戰更大,除了通膨、升息、存貨、戰爭等因素罩頂,還有運力供給成長8.2%、需求成長下修至1.4%,差距拉大至6.8%,達近年高峰。
長榮、陽明前董座謝志堅說,接下來就看船公司如何控艙,減輕供過於求、運價下殺的壓力,等待貨量回升,海運業考驗才要開始!
業界普遍預估,第一季築底,大陸節後復工要到3月,接著第二季全球經濟可望漸有起色,下半年若俄烏戰爭告一段落、消費大國CPI降至2~3%,消費再起、貨量漸增,第四季貨量甚至有機會多於去年同期。
對照貨櫃三雄營運表現,長榮1月營收262.42億元、年減53.83%,為2021年1月來新低。
陽明1月營收127.18億元、年減64.27%,為2020年8月以來新低;萬海1月營收94.96億元、年減70.79%,為2020年12月來新低。
前兩年疫情紅利造就海運業百年一遇榮景,全球貨櫃船公司賺到創紀錄獲利,繁榮過後卻出現代價高的後遺症,隨著歐美需求疲弱,帶動海運價量大減,之前船公司大量租船造船買船、租櫃造櫃等,拉高營運成本,一旦營收沒跟上,勢將危及獲利。
據德魯里報告,去年全球貨櫃成長2%、達5,000萬TEU以上,隨供應鏈逐漸正常化,已導致約500萬TEU過剩貨櫃堆積在世界各地碼頭及倉庫,預計今年將減縮3%,貨櫃存儲成本將加重營運負擔。
謝志堅表示,已知許多船公司開始延期交新船,以減速增船及閒置船舶等,控艙支撐運價。
陽明表示,儘管IMF調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至2.9%;然俄烏戰爭、物價飆漲、利率升高及需求疲軟等重大不確定因素持續,加上近兩年船公司新造船陸續交付、新環保法規今年生效,整體營運環境變數仍多。
原文來自 : 《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