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月初開放國境,正式放棄清零的最後一環,全世界都在期待解封後的中國,能挾著其強勁的經濟復甦帶動全球經濟成長,抵擋衰退風險。華爾街日報打臉此一說法。
過去,中國仰賴政府的刺激措施與大量投資來帶動國內經濟動能、擺脫低迷,其中包括基礎建設投資、房地產開發投資以及機械設備投資,大量投資所創造的需求,為全球經濟帶來外溢效應,甚至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憑藉著這樣的發展策略,帶領全球走出低谷。
但這次狀況不同,中國當前債務水平飆升,房市陷入困境,國家所需的基礎建設多數已經完成,因此,這次的復甦動能主要來自消費市場,而初步跡象顯示,這波經濟反彈受惠最大的是中國境內,而非國外。
中國目前民間錢儲蓄率高達36%,高於疫情前的30%,報導中提到,儘管中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積蓄了大量現金,但目前消費力道仍相較疫情前保守,富人則更傾向買服務而非買商品,野村證券分析師觀察,解封後消費反彈主要侷限在國內餐飲和旅遊業,購物中心客流量、新房購買和汽車銷售數據都顯示大宗消費仍然低迷。
匯豐銀行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Frederic Neumann也表示,中國這次由消費者主導的復甦,對全球經濟的外溢效應相對有限,受惠國家聚焦在中國民眾旅遊首選的亞洲鄰國及歐洲、還有能源出口國。
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一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隨著中國重新開放,經濟活動和流動性恢復下,中國的經濟增速將在今年回升至5.2%,高於全球均值2.9%,在全球經濟放緩之下,中國與印度的經濟增長將佔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儘管IMF期待中國能盡速恢復其貢獻世界經濟成長的角色,但仍提出警告,中國的經濟成長存在逆風,包括房地產收縮、病毒演變,長線來看還有人口減少、生產率增長放緩等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許多經濟學家擔心中國解封後可能推高能源需求,進一步帶動能源價格上漲,為通膨帶來上行的壓力。不過觀察近日布蘭特原油價格以及天然氣價格走勢,出現連日下跌,可預見中國要迎來全面復甦還需要一段時間。
回歸台灣,去年台灣對中貿易順差達1565億美元,其中以半導體為主的電子零組件占總出口的62.4%,今年是否還能有一樣的表現?理財周刊研究員高志銘表示今年首季自中國的訂單尚不如市場預期,反映消費市場仍低迷,預估待Q2-Q3間庫存去化得差不多後,迎來庫存回補,才會提高訂單能見度。
至於今年中國政策轉向側重數位經濟、網通服務,減少對半導體的鉅額投資,是否為台灣的成熟製程帶來利多?高志銘認為不會即時反映在今年的訂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