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阿嬤冷凍庫裡的食物都是長生不老、永生不壞的。冷凍裡有多年的年糕、芋頭糕、過年拜拜的全雞、水煮五花肉、煎魚,還有鹹魚……冷凍庫裡翻出什麼都不意外,只要冰到冷凍就永遠都能吃,沒有過期問題。
每次打開冷凍庫都有一種奇特的味道,是把所有東西混在一起再加上冰凍很久的冰味,那個味道到現在成年很久都還忘不了。打開冷凍庫必須要很小心,因為裡面一袋袋的塑膠袋塞得很結實、很滿,阿嬤每次拿一樣東西都要把一袋袋食物統統翻出來,找到要的再一袋袋堆放回去。我們不能隨意開冰箱,阿嬤說那是浪費電的行為,所以都是阿嬤打開後,我們幫忙頂著掉出來的東西。
冷凍庫有空的時候嗎?
有,我上了國中回臺北之後,終於知道阿嬤的冷凍庫也有清空的時候,每當我們回阿嬤家要回臺北時,阿嬤會把冷凍庫所有的袋狀食物統統翻出來打包,讓我們帶回臺北。不帶走阿嬤會說浪費,有得吃為什麼不節儉一點吃掉?帶走我們也覺得很恐怖,那些拜過的雞鴨魚肉都已經凍了半年以上,再加熱也不好吃。
我媽後來也學聰明了,阿嬤翻出什麼她全都接受,放在後車廂四小時後回到臺北,正好可以過濾一下把真的冰太久有味道的食物丟掉,至少不是在阿嬤眼前處理掉,接受了阿嬤的心意,也順道幫忙清空她的冰箱。
媽媽的冰箱也很精采,小時候我常看她神祕的從冷凍庫拿出一瓶乳黃色的廣口瓶,每次都用湯匙舀一勺放到嘴裡,然後她講話嘴裡就會發出超級臭的腥味,我問她怎麼可以吞得下去那麼臭的東西?她說那是蜂王漿,吃了可以永保青春皮膚會好。
我媽的確到了六十五歲皮膚都還很緊繃,但我實在不確定功勞是否真來自於那一瓶凍了好多年的蜂王漿,反正保存期限對我媽來說只是參考,過期也沒關係的。
上了年紀後,她的冰箱更精采得和阿嬤的冰箱不相上下,過期很久的辣椒醬、飲料,冰了幾個月的麵包、蛋糕,冷凍庫一袋袋堆得結實的塑膠袋包著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每次打開冷凍門總是會掉出來幾袋。說也奇怪,每一個塑膠袋冷凍起來都一樣,媽媽跟阿嬤都有同樣的特長,不用開袋子就可以知道裡面冰了什麼、誰送的,這種神乎奇技的特異功能實在令我佩服。
阿嬤家的冰箱不能隨意開,要請示過阿嬤才能打開。
我家的冰箱也不能隨便開,必須跟我媽拿了鑰匙才能打開。
我家有五個孩子,我媽非常討厭我們輪流開冰箱,但是小孩就是愛把開冰箱當樂趣,時不時就把冰箱打開當冷氣吹,後來她氣到去買了一條很粗的鐵鍊和大鎖,直接把冰箱鏈起來上鎖。冰箱一天只開兩次,中午、晚上各一次,只有媽媽有開冰箱的權力,如果她外出也會把冰箱鑰匙帶出去,一直到我十歲左右她才開放冰箱權力,但我們也回阿嬤家進入另一個冰箱監控的環境了。
對於冰箱擁有讓食物長生不老功能的觀念,我也完全複製了。
我的觀念裡也是覺得所有東西冰到冷凍庫和冰箱裡都不會壞掉,冰箱常常塞滿各式各樣的保鮮盒。最多的是一週的剩飯、用剩的薑、辣椒、外食打包的食物……因為保鮮盒不透明,所以我就越堆越多,通常都是冰箱冰不下才會甘願把每一盒打開檢查。
開盒的瞬間也是驚喜不斷,有發霉長毛的薑,也有變成綠色的黴菌飯,我的冰箱根本是大型細菌培養皿,冰箱深處可以翻出新鮮檸檬變成的檸檬乾,還有很多切塊的紅蘿蔔、薑、蒜頭、辣椒等等,散落在冰箱各處都已經縮成很小塊,也不知道冰了多久。
小梨曾經在整理冰箱時找出過期四年的辣椒,放了六年的饅頭,從她幼兒園放到小學高年級,她也很疑惑我怎麼可以把這些過期的東西一直放在冰箱。
「我捨不得丟,要是阿嬤在,一定說這還可以吃。」
阿嬤剛結婚的時候常常吃不飽,三個孩子輪流喝米湯,她老是說自己吃飽,但根本連剛生完孩子都沒有奶水可以給孩子喝,跟電視劇裡演的刻苦媽媽一樣,所以阿嬤非常節儉,發霉的菜可以挑掉黴菌炒熟就可以吃,在樹上爛一半的楊桃、芭樂,切掉爛掉的地方就能吃,被小鳥啃過的更是不能丟,阿嬤說小鳥是天生的美食家,專門挑甜的果子吃,被鳥啃過的水果都會特別甜。我從小就是先吃爛掉的果子,反正好的能放。
阿嬤這樣、媽媽這樣,我看著她們的行為模式長大,我也這樣。結婚後老公對我這樣的行徑感到困惑。
「妳為什麼要先吃爛掉的水果?」
「因為它快壞掉了,要趕緊吃掉。」
「妳先吃掉爛的,好的水果就又放到爛,那不就永遠都在吃爛水果。」
真是當頭棒喝,我怎麼從來沒有想過從好的水果先吃,永遠都是在吃快爛掉的水果呢?
原生家庭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框架,我們就是在這框架裡遵守著長大,又沿襲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老公家裡經濟比較好,從小家裡就沒什麼爛果子,但我們是務農子弟,菜爛了要自己消化、水果爛了自己吃,完整的要賣人或是送人,能吃得上一顆完整的楊桃、芭樂,都是件多麼奢侈的事。
女兒都是看著媽媽的背影長大,兒子又何嘗不是,很多我們不想要的框架卻在無形中也幫自己的下一代畫了一個無形的框框。
有個朋友為了青春期的孩子拒絕溝通而傷心,他不要求孩子成績好但是起碼要對學業負責。
「你小時候爸媽最常跟你說什麼?」
「好好讀書。」
「你喜歡爸媽這樣跟你說嗎?」
「很討厭,每次他們說我就想要反抗。」
「但你卻對孩子也有這樣的要求是嗎?」
他想了想,「我好像明白為什麼孩子會拒絕溝通了。」
我們常把自己小時候被爸媽期望卻抗拒或是做不到的事,默默的也投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孩子有時候對我們說的話都不是嘴裡和行為上的事,而是更深層的問題,如果我們只看到表面問題就急著想要解決問題,老是在提供解決方案,孩子久了自然懶得溝通,因為我們沒有「同理」他。
我也還在學習當媽媽,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煩惱,我也還在練習不要解決問題,試著多聆聽,彼此關係會更加融洽。至少我從未教孩子們從爛果子先吃,我想我進步了,從阿嬤和媽媽的框架中跳脫了。
本文摘選自《心中住著野孩子》,圓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