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混血跨界,異材質的對話,在彼此的視角截取靈光切片,打破慣常的觀賞視角,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動線。
徐瑞謙,出生於苗栗,生活創作於台北。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研究所。未滿三十歲,已累積豐富多彩的個展經歷及獲獎紀錄,曾獲台北美術獎、台南新藝獎和高美館高雄獎等台灣當代藝術重要獎項。不多話又謙虛的瑞謙表示,「我在創作之路上算是幸運,有很多機會可以曝光,讓大家看到不一樣的作品說話方式。」
▲觀眾與徐瑞謙作品《暈開的邊》鐵、石膏,36x14xH60cm,2023
徐瑞謙早在大學開始學雕塑時就決定要以金屬為媒介創作,尤其鍾情「鐵」的特質。「跟比較精緻的銅和冰冷的鋁不一樣,鐵給我的感受比較鈍,而且隨著敲打、切割或鍛造,每個動作都可以反饋到我身上。」人的動作本身如何影響材質外觀的變化,形成人與材質間的對話,每個敲打形成的起伏造就光面與暗面,再經由光線反射映照出虛實;堅硬的材質與金屬的光澤,透過光將界線模糊,改變既定的形象。
▲展間映射的作品片面
創作媒材主要以金屬「鐵」,保留物件原本的材質,多以原型狀態,極少的加工,以空間為容器,承載不同的物件,透過在空間依比例的配置,提供閱讀材質的可能性。不同於一般對立體作品的認知,徐瑞謙的作品完成於空間,當進入觀看時,從動線上讓觀者與作品對話。相對來說,作品與作品間如何呈現出節奏與縫隙,也是徐瑞謙創作的重點。
▲徐瑞謙作品(上)《方塊-4》、(下)《方塊-5》
展覽中另一個材質「石膏」,當鐵鏽從石膏慢慢滲透,模糊的邊界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性。「從以前學雕塑開始,具象的形體或造型就不是我首要出發的點,我對鐵鏽在石膏上怎麼殘留、發黃,那種物理現象或物質本身反而更有興趣,也覺得更觸動人。」空間中作品《暈開的邊》將石膏嵌入填滿由鐵件圍起的容積,鐵鏽沿鐵框暈染開的漸層,與明確鐵件的線性形成對比。作品《棧板-1》、《棧板-2》則是用石膏翻製棧板,轉換既定物件的物質型態;「石頭」這個材質在作品組件上,似以鑲嵌的概念呼應另一個珠寶設計創作者的作品,用原礦的姿態展現,回到觀看物質本身,與其所在位置的角色。
▲徐瑞謙《方塊-3》,鐵、不鏽鋼、石膏、50x30xH40cm,2023
石頭是有彈性的
吸水、滲透、灌注的外模
配件與配戴
量塊與線性
我只找到了一支鉛筆
鈍鈍的畫了一撇
擷取、切片、拐個彎
在工作桌上點了一盞燈
凝固
閉一隻眼的距離感
文/徐瑞謙
在理善藝聚空間的第十個展覽「在指縫間偷礦」,是以混血跨界共同創作為概念,用藝術思考的方式連結三個不同領域的創作者一起共同創作,展開一個以「物質、物體、材料、空間」對話的展覽,在彼此的視角裡截取一點切片,透過三者間相同的媒材與相應的創作手法,打開超越形式的觀賞視角,邀請觀者在空間中挖礦尋寶,走出屬於自己節奏的動線。
▲在指縫間偷礦 展間
▲在指縫間偷礦 展間作品呈現
展 覽 ︳在指縫間偷礦
展 期 ︳2023.12.02(六) – 2024.01.13(六)
藝術家 ︳徐瑞謙、Shiningmaker、monouno
地 點 ︳理善藝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