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還是買股票49576' />
前幾天看到一個理財節目在討論台灣股市為什麼沒有成交量的議題,其中引用了一些數據說明,認為這兩年台灣很多游資多是投資到海外基金,因此導致台股成交量萎縮。我認為這可能僅是一部分原因,政策的影響以及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不佳,才是大家裹足不前的真正原因。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其實經由銀行或是保險所賣出的基金,絕大部分都是債券型基金,也就是說,這些錢本身的屬性是比較保守的,我們上次有提到,若讀者要做中長期的理財規劃或是只求保本生利,應該不會選擇頻繁交易的台股來籌措子女的教育基金吧?因此這些申購所謂債券型基金的量,大多是原先規劃作存款的錢。大部分保守的錢僅會對保守的商品有興趣,像是最近開辦的人民幣存款也可以說明這樣的現象。自從二○○八年雷曼兄弟破產,就連號稱保本的連動債都會落到血本無歸,造成全球資金對於風險性資產的偏好降低,國際知名公司發行且透明度高的共同基金又重獲青睞,這幾年在建立信心的過程中,有些資金會視個別區域或產業的題材,適度回到股票型基金作布局。但是真正全球大部位的資金都湧向固定收益的商品,就我們投資人來說就是債券型基金。不過,其實要真正了解債券型基金的內容和本質,對一般投資大眾並不太簡單,只是因為這幾年都在漲,加上配息率是定存好幾倍,漸漸就有愈來愈多人單純的認為它是符合低風險高獲利的明星商品。因此我們必須釐清的是,不同投資內容的債券型基金的風險值差異是很大的,安全性較高的如美國政府債、投資評等公司債,而波動性較高的也是這幾年獲利豐厚的,如新興市場債及高收益債券。先不論漲了好幾年後的轉折點在哪,畢竟全球的資金還是太氾濫,但是長期不變的是,高獲利必定隱含了某種程度的高風險,別將風險美化簡單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