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一九九七年以前的課綱,歷史科教育分為中國歷史跟世界歷史兩個不同的會考科目!中國歷史主要教授清朝以前的時代,而世界歷史教授的是遙遠的巴比倫文化、十字軍東征、拿破崙戰役等,較少涉及現代歷史,使我對於中華民國和台灣所知較少。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我特別想感謝中學時期的何妙珍跟蔡佩莉老師,她們讓我了解台灣「僑教」的優點,她們皆受惠於台灣的僑教政策,其中隔壁班的蔡老師並沒有教過我,但她鼓勵我到台灣升讀大學,讓我的人生大大的改變,蔡老師也主動借我學費,讓我開展在台灣的求學之路。近年台灣的高等教育積極、急速、大規模前往東南亞各國招生,但也因此出現許多缺漏不足的狀況,這使得我開始反思,我們提供的教育是否仍維持它百年樹人的精神?我們是否以符合規範的教育品質,提供這些來自東南亞的境外生或是建教合作的學員?「台師大僑先部」是中華民國僑教的搖籃「僑教」實施數十年,僑大至今已有六十五年歷史,新南向的教育政策有許多可以向僑教借鏡的地方。去年羅清榮代表邀請我到經濟部經貿談判辦公室交流時,我亦曾提過以上建議。這讓我想到二○一四年參加過一個移民署舉辦的移民政策論壇,當時國發會的副處長很熱情地問我香港投資移民政策的看法,也很期待政府可以積極的去思考「移民」在台灣新階段發展中的角色。這場會議各國使者都有派代表出席,但並沒有僑委會的官員參與,政府各部會的資源整合是相當的重要。歷史有言:「馬上得天下,豈能馬上治天下?」來自全球各地,尤其是東南亞各國的許多僑生,十分感激透過台灣的僑教政策改變了自己的一生,甚至也改變了家族的命運!僑生們都很願意分享台灣、行銷台灣,尤其在這個新世代,僑教可以做得更好,例如,隨著時代的發展際遇,輔導僑生進入大學的途徑,除了頒發獎學金之外,政策的延續性可以更人性化,讓僑生未來得以融入台灣,讓他們得以在畢業之後留下來,運用所學貢獻給台灣這塊栽培他們的土地。我們可以透過目前僑生的台灣同學會做更密切的互動,透過認識當地語言,更加貼近僑居地的人文風情,促進友誼交流!台灣高等教育優化後 也可以是優質商品的輸出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台灣所面臨少子化的危機其實也可以是一個轉機,我們可以效法澳洲、英國跟加拿大,把我們優質的高等教育轉化為商品輸出,讓我們用教育來連結東南亞,透過教育扶助東南亞崛起所需的經貿人才需求,與東南亞國家建立另一種的民間關係。但我們有反思究竟有多少會印尼語、緬甸語的人才呢?我們有下定決心要在大學設立印地語或東南亞國家語言的相關科系嗎?面對新移民,不只是一個部門的工作,要提升至跨部會的國家層次,從永續經營的角度,深入研究,積極協助他們,並就法規、就業、教育、融入等問題,深入解決僑生及新移民們在台灣生活時所將面對的障礙與負擔,讓他們更容易找到在台灣發展的契機,甚至學習公民權利的運用及參與。今年初立委跟縣市長選舉,有些新移民團體提出希望有多國語言的投票指南或相關資訊,此外,這些新移民的媽媽中文相對比較弱,「媽媽手冊」應該有東南亞語言版本,讓小孩照料不只是家庭而是全民的責任,也可以提升出生率,我想這將會是未來的新趨勢!新移民是大課題,甚至國安議題,政府應該要設立專責單位去輔導,在教育、衛生等各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務,面對即將老年化的台灣,善待新移民是良策,也是刻不容緩的改變!(作者為就諦學堂創辦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研究中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