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二○年以來,台灣遇到近半世紀來的旱災,此事也受到國外媒體BBC的關注,四月時才報導:「台灣本該是全球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但去年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沒有颱風登陸,而且很少下雨。這使台灣陷入五十六年來最嚴重的乾旱。許多水庫的蓄水量不到20%,有些水庫的水位甚至低於10%。」然而八月卻又面臨了水患。
今(二○二一)年七月時,中國河南也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極強降雨天氣,鄭州市區變成一片汪洋,災情慘狀令人不忍卒睹。不論天然或人為,巨災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也離我們越來越近。
巨災全球經濟損失達千億美元
幾乎同時,在美國奧勒岡州南部靴筒山爆發森林大火,燃燒面積逼近四十一萬畝(約五億坪);還有北加州的迪克西(Dixie)大火,目前是加州有紀錄以來的史上第二大野火。
在地球的另一頭,西歐卻正面臨著致命洪災,不但重創德國西部,也影響了比利時、盧森堡及荷蘭。緊接著南歐迎來了野火襲擊,巴爾幹半島諸國、義大利,與地中海東南部無一倖免。再加上八月十四日海地發生規模七.二大地震,造成兩千多人死亡。接踵而來的各類型巨災,一而再再而三地考驗著人類的應變及防範能力。
一場COVID-19疫情,台灣催生了防疫險,讓保險受到重視,但面臨巨災呢?
今年初瑞士再保發布全球矚目的年度Sigma天然巨災(Natural Catastrophe)報告指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二○二○年是歷史上氣溫第二高的一年,因北大西洋颶風等天然巨災造成全球的經濟損失達到一千九百億美元,以一九七○至二○二○每十年移動平均值來計算,二○二○年的巨災損失增加了1.6%,二○二○年天然巨災損失獲得保險理賠的金額為八一○億美元,理賠率只有43%,較二○二○年人為巨災(Man-made Disaster)損失一二○億美元,理賠八十億美元的理賠率低很多。
這幾年Sigma報告已將天然巨災區分為主要危險(Primary Perils)與次要危險(Secondary Perils);譬如颶風與森林野火就是主要危險,其所造成的其他危險就是次要的。以二○二○年為例,次級危險的保險理賠已占天然巨災保險理賠的70%,氣候變遷引起的天然巨災損失,已經是一種全球性的系統風險了。
回頭看看台灣,天然巨災最主要的危險,非地震與颱風莫屬,其所造成的住宅與人員傷亡,以及農業損失等,應屬次要危險。至於今年最重大的人為巨災,當屬台鐵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不僅是台鐵史上最重大傷亡事件,理賠金額超過七億元,也創下台灣保險史理賠金額新紀錄,其中包括鐵路旅客運送責任險、涉案工程車強制險、旅客信用卡綜合保險,以及旅客人身保險理賠等,可以填補一部分損失。
而面對台灣另一巨災地震,目前有住宅地震保險基金執行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也就是說,除了一般商業性保險的理賠外,再加上政府主管機關督導的政策性巨災保險,以降低巨災造成的損失缺口。
反觀台灣另一主要危險颱風,或其引發的洪水、土石流等損失,尚無政策性的天然巨災保險可以填補,好在去年五月二十七日頒布了農業保險法,設立財團法人農業保險基金,將比照地震基金的機制,填補因天災造成的農業損失。
至於早在二○○○年就頒布的災害防救法,為預防災害,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十款明訂災害保險之規劃及推動。可惜迄今尚未具體落實。
此次因COVID-19成立的疾病管制中心,統籌各相關單位防疫抗疫,前所未有;COVID-19所造成的損失畢竟是有期限的,不像因氣候變遷引發的天然巨災卻是無窮盡的。期待政府與民間,尤其是保險業者,大家一起來因應氣候變遷造成更多變種巨災的損害防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