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欣賞馬內、馬諦斯、梵谷、雷諾瓦及畢卡索等重量級大師的鉅作嗎?那絕對不能錯過台北市立美術館將於6月26日登場,長達3個月展期的《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台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重量級的藝術饗宴《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是由北美館、費城美術館及法藍瓷有限公司共同策畫引進,以費城美術館最引以為傲的印象派與現代藝術系列為題,沿西洋藝術史脈絡檢視其美術作品收藏,挑選出馬內、梵谷、雷諾瓦及畢卡索等33位藝術家共53件油畫與5件青銅雕塑。
北美館代館長陳文玲表示,此一大展是北美館繼1999年《世紀風華—橘園美術館珍藏展》、2009年《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後,大規模展出19至20世紀間現代藝術的代表性藝術家作品,而此次獲選來台展出的每位藝術家,在藝術史上均居重要地位與學術論派之代表意義,且每件鉅作都是台灣首次曝光,而這也是北美館首度與美國重量級美術館的難得合作紀錄。
陳文玲指出,舉世聞名的費城美術館,建立於1876年,迄今超過兩百間的展覽廳,擁有超過22萬5千件館藏品,其中又以豐富的印象派及後印象派藏品,以及畢卡索與馬諦斯的收藏著稱,是美國重要的文化地標;費城美術館館長堤莫斯.魯伯為表示對此次跨洲、跨海展覽之重視,也特地來到北美館共同為活動揭幕。
長期贊助藝術活動的法藍瓷董事長陳立恆,也以藝術迷身分表示,好的藝術作品能陶冶心性,而馬內、梵谷、雷諾瓦及畢卡索等大師的作品,更廣為國內藝術愛好者的喜愛,此次的展覽,真可說「台灣的藝術迷有福了!」
北美館表示,《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以藝術史為軸線,挑選19至20世紀的歐美主流藝術作品,從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到達達主義、現代主義、超現實主義,將展出包括馬內、竇加、畢沙羅、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杜象、歐姬芙等33位藝術家共53件油畫作品,而青銅雕塑方面則選自羅丹、竇加、馬諦斯、畢卡索及利普茲共5件作品,實屬重量級藝術饗宴。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的58件作品中,藝術愛好者所關注的焦點仍以知名度較高、為國人所知悉的,包括畢卡索的「女人與小孩」(1961)、馬內的「愛蜜莉.安柏的卡門扮像」(1880)、竇加的「芭蕾舞課」(1880)、雷諾瓦的「勒岡小姐」(1875)及馬諦斯的「黃衣宮女」(1937)等。
北美館針對這5件作品進行藝術賞析導覽指出,巴布羅‧畢卡索(Pablo Ruiz y Picasso ,1881-1973年,西班牙)由於父親是畫家,在耳濡目染之下很早就有志於繪畫,1907年,在塞尚與非洲藝術的影響之下,創作出轟動的《亞維儂的姑娘》,從此與布拉克(Braque)共同發展出立體派,被視為現代藝術重要的里程碑。
《女人與小孩》一畫,是畢卡索生命最後10年間的作品之一,他以流動的筆觸和生動的粉彩與膚色來構圖女人與小孩,這也是他象徵性畫作系列的經典作品,畫中3個人物,居中的是畢卡索1961年,年近80歲才新婚的妻子賈桂琳,左邊則為畢卡索和前女友所生的12歲女兒帕洛瑪,右邊則是賈桂琳與前夫所生的15歲女兒凱西,這幅作品象徵兩個家庭的結合。
愛德華.馬內(douard Manet ,1832-1883年,法國) ,生於富裕的家庭,風格明顯地受到羅浮宮典藏的古代大師作品,尤其是委拉斯貴茲(Velzquez)、里貝拉(Ribera)等西班牙畫家的影響。經常將古典畫作中的元素重新組裝拼合,來描繪波特萊爾(Baudelaire)、庫爾培(Courbet)所關注的現代生活,不啻是對於官方繪畫的挑戰,因此成為前衛藝術家的指標性人物。
《愛蜜莉.安柏的卡門扮像》,畫中主人翁愛蜜莉‧安柏是位歌劇女伶,曾是荷蘭國王威廉三世的情婦,安柏黝黑的五官和情史,非常適合演卡門這個角色,馬內以粗筆描繪安柏的衣服和左手的扇子,表現他高超的繪畫功力。
埃德加.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法國) 1861年結識了馬內,因此關係而加入印象派團體,他將得自古代大師的技法轉換到當代的題材,尤其關注於舞者、劇院、競賽場合以及城市生活的場景等,但有別於印象派之寫生或現場作畫,他反而是透過大量觀察、記錄,再重新組合成一幅畫。他的離心式構圖相當奇特,經常採俯角等特殊視點,使繪畫空間歪斜,人物被切割、溢出畫幅之外,有可能受到攝影術或浮世繪等非西方繪畫系統影響。
竇加最為世人所知的畫作,就是其筆下所描繪的19世紀巴黎芭蕾舞女郎,而《芭蕾舞課》一畫,第一眼看似舞者在教練的注視下正在練著芭蕾舞步,但若透過X光觀察,可發現畫裡的每個場景安排,竇加都曾多次草擬與修改後才定案。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年,法國),年輕時在巴黎的陶瓷工廠當畫工,1862年他開始跟隨葛列爾(Gleyre)學畫,莫內(Monet)、西斯萊(Sisley)、巴吉爾(Bazille)都是他的同學,也都是印象派重要成員。1881年他走訪義大利,受到文藝復興的影響,開始在畫作中融入更鮮明的立體感,女性的形象也愈趨豐滿。他從不處理嚴肅的社會議題,終其一生的創作都與生活的愉悅有關,包括漂亮的孩童、愉快的聚會與女體等主題。
雷諾瓦事業初期,主要是以人像畫賺取收入,並建立知名度,《勒岡小姐》一畫是以友人8歲的女兒愛德芬.勒岡為主角,他用強烈的飽和色系與濕筆描繪出她黑色的連身裙,圍著脖子的藍色絲巾與後方的綠色窗簾,筆觸細膩,而愛德芬臉上帶著不確定的神色,以及希望得到肯定與鼓勵的表情相當傳神。
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法國),1898年他首度造訪南法,在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色彩理論的影響下,馬諦斯開始使用明亮而鮮豔的色彩。其後,馬諦斯的色彩運用更單純、直接而粗獷,這個轉向使得1905年他與馬爾肯(Marquet)、德漢(Derain)、弗拉曼克(Vlaminck)等人的作品在秋季沙龍的展覽中得到「野獸派」 (Fauvism)的稱號。儘管馬諦斯在1906年就認識了畢卡索,卻從未顯示出對立體派的興趣,關注的比較是異國情調的裝飾風格。
馬諦斯於1906年造訪北非,自此著迷於東方文化、回教妻妾、阿拉伯圖騰、異國風情布料、鮮艷的色彩及節奏分明的全版圖形,並在尼斯打造一個虛擬的回教後宮,《黃衣宮女》就是此環境下的產物,畫中大量的鮮艷色彩占滿整塊帆布,顯示出他深厚的繪畫功力,能將互不協調且相反的顏色完美融合,此作品也是他女性畫作系列之一。
印象派
莫內1872年的作品《印象,日出》,於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中展出,藝評家勒羅伊(Louis Leroy)以「印象派畫家」戲稱參展者,成為印象派名稱的由來。
野獸派
1898年馬諦斯首度造訪南法,在印象派與後印象派色彩理論的影響下,開始使用明亮而鮮豔的色彩,使得1905年他與馬爾肯(Marquet)、德漢(Derain)、弗拉曼克(Vlaminck)等人的作品在巴黎秋季沙龍的展覽中得到「野獸派」 (Fauvism)的稱號。
立體派
1906年畢卡索認識了馬諦斯,但並未被野獸派技法吸引,卻受到其平面構圖之啟示影響甚大。1907年,在塞尚與非洲藝術的影響之下,畢卡索創作出轟動的《亞維儂的姑娘》,從此與布拉克(Braque)共同發展出立體派。
巴黎畫派
泛指兩次世界大戰間聚集於巴黎蒙馬特、蒙巴那斯一帶的外國與法國藝術家。沒有統一的藝術樣式,畫風帶有強烈個人風格與民族性,生活流浪隨性不羈,租用廉價畫室追尋創作的理想,常聚集在咖啡館與酒吧談論創作與現實的距離。
超現實主義
1924年布列東開始宣揚超現實主義,強調要深度探索內心世界,才能從肉眼可見的真實,晉升到更高的層次,也就是所謂超現實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