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吹散了一個由歐洲帝國支配的世界,過去9天金融市場的瘋狂可能也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失去對世界經濟及未來的控制權。這場危機正讓華爾街的力量按中國喜歡的方式轉移。」
#@1@#9月22日,英國的《每日郵報》發出的報導題目是「中國開始統治世界的這一周」。幾乎是同時,中國的國家主席胡錦濤應美國總統布希之約通電話,兩國的元首電話交談的內容正是如何穩定美國的金融市場,胡錦濤表示希望能夠立竿見影,而此前,中國的總理已經數次對來訪的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表示中國願意和美國聯手穩定市場。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德國財政部長施泰因布呂克與西方七國集團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電話磋商後表示,西方七國集團其他成員拒絕參與美國的金融救援計畫,這一表示對美國政府的7000億美元救援計畫可以說是兜頭一盆冷水。西方七國和美國的淵源與中國相比要深遠得多,為什麼大難當頭之際,卻是中國挺身而出呢?雷曼兄弟破產之後,大家發現,不少中國銀行都擁有雷曼兄弟的債券,最多的近2億美元,少的也有3000萬美元,儘管不可能顆粒無收,但是損失也算慘重,而更慘的是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於和雷曼掛鉤,的確有全軍覆滅之憂。據美國財政部資料,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券總數達9220億美元,僅次於日本的11970億美元。在機構債中中國排名第一,兩房發行或擔保的債券占總額的40%左右,從2002年到2008年5月的6年時間,中日對美長期機構債的持有跳升7倍,達4380億,占中日外匯儲備的24.4%,占外國持有美國機構債總額的29.5%。從2007年8月次貸危機發生後到2008年5月的10個月中,中國的機構債不但沒有減少,淨購數反達590億美元,比購買美國國債的240.7億美元兩倍還多。中國持有如此多的債券,一方面成為套中人,一方面其實又是債主,所以美國宣布救助兩房,中國首先表態歡迎。做為美國的機構債最大的持有人,中國現在不可能清空手中的債券,因為大幅拋售必然造成價格大跌,同時也沒有人接盤,更會被美國人認為落井下石,損人不利己。中美兩國其實在金融危機中的利益是一致的。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政府的支援是美國政府必須的,比西方七國更重要。
#@1@#特別有意思的是,此輪由次債引發的金融危機最早爆倉的銀行其實並不在美國,而恰恰是購買了大批美國債券的歐洲銀行,現在好不容易相對穩定,他們即使想幫美國老大也是有心無力,更不用說自己都驚魂未定了。中國幫美國,說到底,也是幫自己。光大集團的董事長唐雙寧對此的認識比較透徹,雖然這場全球危機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但是並不是制度的崩潰,而是一次調整,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是歷次金融危機中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前期由於中國經濟形勢好,金融的國際參與度還不夠,所以目前影響還不大,但也不能大意。他的政策建議是冷靜觀察,多手預案,及時調整,化害為利。具體而言,清理損失,完善貨幣政策,加大財政支援穩定物價,設立平準基金穩定股市,在有把握的情況下,反向操作,入主華爾街。唐雙寧的判斷是有道理的,政策建議,尤其是擇機進入華爾街的建議更是有膽識的,體現大事當前,以我為主的大局觀。
#@1@#美國的危機,為什麼不能成為中國的良機呢?想一想歷史,美國又是如何成為帝國的?還不是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的?現在的中國和美國當初不是一樣嗎?巨額的美元外匯儲備,巨額的美國債券在握,如果一味看別人眼色,那就是美元的奴隸,如果反客為主,就可能成為美元的主人。1998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的時候,亞洲貨幣全面貶值,中國的人民幣藉機貶值也無可厚非,但是中國沒有這麼做,沒有趁火打劫,中國人民幣的堅挺成為東南亞的依靠,中國雖然付出了一些小的犧牲,但是卻贏得了東盟各國的尊敬,中國由此確立了負責任地區大國的形象,中國政府當初的作法至今令人津津樂道。2008年美國的金融危機何時才能結束,誰也不知道。但是中國政府在其中的作為同樣顯示了一個負責任的全球大國的氣度,不為一時之利而取捨,盡顯當年的風範。可以預計,隨著美國危機攤牌、洗牌的結果,中國政府將會在未來的世界金融格局重構中取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和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