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給人們帶來的恐懼已經超出它本身的限度,人們對一個本以為熟悉的市場漸漸的變成了陌生。實際上真的是熟悉嗎?顯然不是,對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1@#在大盤從6000多點一直狂瀉到1700點左右的時候,在耳邊反覆聽到的是「大盤什麼時候到底?我的基金怎麼辦?全是基金經理的錯……」類似這樣的問題和指責。和2007年相比,個人投資者的態度發生360度的轉變。回過頭來,看看大盤直線上升的時候,有哪個客戶關心大盤會漲到什麼時候?有誰會關心基金經理的倉位元控制?沒有人會去研究自己買的產品到底是什麼結構。2007年基金的一搶而空;比例認購,動輒上百億的規模。在現在看來都是神話了。2008年的基金規模已經不值得一提,每個基金公司都在為自己的產品增加保護色,投資策略也已經轉變為保守。可現在的客戶把自己都置放在一個極度安全的範圍當中。沒有人願意再去碰帶有任何風險的結構性產品。
#@1@#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哪裡?我認為不完全是基金經理的錯。市場的風險不是一個或者幾個基金經理能夠控制的,他們能做的只是按照投資策略、團隊分析,把手中的資金按制定的計畫投放到市場中去。而有些個體投資者認為2007年的行情能永遠持續下去,「只要把錢買了基金,用不了一年就能翻倍」的想法才導致了2008年的市場泡沫。大量的錢湧向基金公司,而基金公司不能因為手中持有大量資金而提高自己的經營成本,只有投放到市場。所有基金公司手中的錢像山洪爆發一樣沖向市場。個人投資者的不冷靜、盲目,才使得自己的資金大規模縮水。2007年沒有人會問這支基金是什麼類型的,問的只是這支基金是不是能賺的錢最多。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巴菲特。
#@1@#記得是在2007年的8、9月份,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來到我的櫃檯詢問有沒有合適她做的理財產品。「我剛有一筆60萬國債到期了,想做一些理財,收益高點的,能保本的。我不想再買國債了,時間太長收益又低,人家的一年都能賺個百分之七、八十的。我也想買個那種產品,聽他們說好像是叫股票基金。你給我推薦一個吧。」面對這位老奶奶的問題我考慮了一會,我真不知道像她所描述的產品是否適合她,對於這位老人來說,保證本金的安全才是最主要的,而不是博取更多的收益。但當時的行情確實是好多人還在熱捧股票基金,收益確實不錯。我很矛盾。但處於對老人家本金安全的角度,我還是勸阻了她。「您不太適合做那種產品,因為有一定的風險,您是否能夠承擔虧本的風險?您還是比較適合做一些相對穩定,風險較低的產品,比如債券型基金或者銀行的信託產品,它們的收益肯定沒有你說的那麼高,但比定期好一些,而且時間也沒有國債那麼長。」「不會虧本的啊,我身邊的人都買了,沒有人賠錢的。你怎麼能說不保本呢?你到底懂不懂啊?算了,不找你了。」老人起身就離開了。
#@1@#轉眼到了年底,我又見到了那位老人。「股市怎麼跌了啊?為什麼會跌啊?我現在都賠了4萬多了啊!」之後,隨著大盤一路的下跌,老人來我們銀行的頻率也增加了起來。每次來的時候,我都發現這位老人家一次比一次蒼老,到2008年9月份,她的基金整整縮水了一半。一個滿懷希望的開始,結局卻是這樣,打擊是可想而知的。這件事情給我的印象很深,也是我要學習一些關於投資方面知識的動力,通過RFP(註)的學習,我更加深刻懂得了怎麼樣去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理財規劃,風險的防控才是首要的。不計後果的投資不能成為投資,而是投機。投機就要為投機付出代價。做為一名老百姓,資產合理的安排,來完成我們不同時段的目標,才是投資的最終目標!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真正理解它的含義,無論在做什麼事的時候,都應該經過仔細的思考,周全的布局才能做到相對的更好。在做投資理財時,不要有從眾心理,更不能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