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08年金融風暴的洗禮後,今年投資人明顯變得更謹慎。第1季已然過去,但是從今年第1季全球股市的表現,可以觀察到2項重點:一為風暴發源地美國,已有止跌走穩態勢,另一則為體質強健的中國及大中華經濟圈,明顯和成熟市場脫鉤,股市表現相當強勢,投資信心旺盛。美國標普500指數在2月中(2月23日)跌破去年低點後,緩慢走升,今年跌幅至今約12%(統計至3月31日)。但在東方的中國卻如旭日東升,逐步走出金融風暴陰霾,今年迄今上漲30%。過去投資看G7動向的時代正逐漸遠離,被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喻為G2的美國和中國雙雄勢力卻更形穩固,這二大分別代表成熟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火車頭,才是當今投資的王道,「止跌看美國,反彈看中國」,也正是今年投資心法。在美國頻頻祭出擴大購買公債,以及收購金融機構有毒資產政策後,3月最後一周美國再度反彈,全球市場也同步受到激勵,上演反彈秀。
#@1@#而美股已是連續第三周上漲,可喜的是,投資市場氣氛轉佳,S&P500指數短線自低檔666.8點(3月6日)上攻至815.9點(3月27日),一舉突破月線753.6點,成交量也逐步增加,顯示人氣慢慢回籠。隨著美國收購壞帳方案陸續公布,市場對全球經濟成長信心大增,也帶動MSCI新興市場指數出現1987年以來最大的單月漲幅,已達20%(統計時間3月2日~3月27日)。其實從去年10月底低點以來,新興市場已經歷經三波重要的反彈,且低點位置愈墊愈高,目前再度來到600點的150天(半年線)移動平均線大關,市場預期新興市場貨幣若較上兩次強勁的話,新興市場指數可能呈現突破格局。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興亞洲可望在新興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新興市場不管是經濟面還是資本市場面表現最佳的地區,也可望和成熟市場逐漸脫鉤。以3月最後兩天全球股市回檔甚或是今年以來來看,大中華區內的中國、台灣,都幾乎是看回不回,受國際盤面影響漸少,投資信心在此地區更形穩固,未來同樣值得期待。在美國經濟影響力漸弱的同時,可以觀察到,中國可說是在去年率先領跌、今年最先反彈的市場,之後全球股市才隨後跟跌跟漲,因此也可以預期,中國股市的動向,會是引導全球市場走向的要素。
#@1@#早自2001年以來,中國和美國就可說是推動全球經濟成長的雙引擎,中國仗恃龐大低廉的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促成人民儲蓄占GDP比重高達50%,且累積全球第一的外匯存底;而美國挾其龐大的消費力道和狂飆的房地產價格,創造超過全球第一的14兆美元的GDP總值。比較雙引擎的成長動力,其實可以大膽地說:「美國已是過去式,中國才是未來式」。美國和中國兩者勢力有彼消我長味道,儘管美國仍是全球最大消費國,但中國才是能在風暴中持續逆勢保持最快成長力道的國家,雖然中美感冒仍可能引起全球打噴嚏,但兩者勢力一消一長之間,中國優勝的地位已不證自明(表1)。中國各項數據代表了未來的成長性,首先是財力雄厚,不但人民有錢(儲蓄率占GDP比重高達50%),政府也很有錢(全球外匯存底第一),才能推出規模僅次於美國的振興經濟方案(2年計畫4兆人民幣支出)。再者,中國人口全球最多,消費占GDP比重僅35%,約為美國的一半,加上救市政策一波波出爐,提升內需仍大有施政空間。因此,就算中國今年預算赤字可能破表,也不會傷到中國成長的本錢。反觀美國仍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這是因為美國的GDP總值、消費金額和股市市值仍居全球之冠。不過,這些數據多是既定事實,而且比較像是過去式,且經歷金融風暴衝擊後,反而限制日後成長空間。
#@1@#其實不只中國,大中華兩岸三地市場也同樣在全球救市風潮中不缺席,台灣更是最大受惠中國市場的地區。今年以來,台股表現是除了陸股外,最好的市場,以單一國家基金來看,台灣排名第三,平均報酬率10%(表2)。
#@1@#本周逐漸進入財報公布的高峰,預期台股與全球股市將震盪加劇,但在基本面與資金面結合下,提供了台股長線保護短線的功效;目前融資增幅仍低於台股漲幅,即便股東會回補高峰過後,預期仍有約60萬張融券,仍處相對高檔,籌碼對多方有利, 加上全球投資氣氛轉佳,不排除台股在經過震盪之後,換手再上攻,不論是對於空手或是高檔套牢者,都是進場或攤平的好時機。以基本面來說,科技股仍為盤面主軸,而就科技股月營收成長動能來說,3月份預期仍有15~20%月增長空間,上游看產能利用率,下游看出貨量是目前觀察科技股的指標。就以上游的晶圓代工產能利用率來說,可望由40~50%拉升至60~80%,而下游NB的出貨量,在第2季仍可望維持約13%的季成長,整體產業能見度已明顯提升。就資金面而言,M1B連續2個月正成長,顯示資金動能已然加溫,2月銀行定存陸續轉向活存,其中證券劃撥餘額大增445億元,而在國人海外資金持續匯入下,存款也大增3000億元。因此,台股巿場的資金動能仍相當充沛。因此,目前投資台股基金,建議以科技基金為主,布局大型權值、金融與傳產等藍籌股基金為輔,宜採取定期定額,並且單筆投資作為逢低加碼之用。(本文作者魏如宏為摩根富林明JF金龍收成基金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