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ETF市場發展論壇」於5月21日舉辦,主辦單位由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薛琦代表,並邀請了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劉嘯東、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陳鴻橋、香港證券交易所行政總裁周文耀代表出席,會中拋出「兩岸三地大中華ETF誕生」之話題,頗有測市場風向之圖。薛琦表示,去年金融海嘯當頭,ETF卻是全球金融商品中逆勢成長最強勁者,目前歐美各國ETF占總市場成交金額比重大約都在5%至10%,亞洲市場中則以香港占比最高約5%,上交所則在2%上下,台灣卻不到1%,因此成長的空間還很大。過去在香港掛牌的陸股A50 ETF非常成功,負責催生的劉嘯東指出,2、3年前即發現法人機構有非常高的興趣,目前有一半成交量在1千多家法人機構手裡,但買ETF的大部分仍是散戶,約有23萬戶,「我們的上證50 ETF和台灣一樣,都是散戶比較多的市場。」劉嘯東表示,台灣證交所已和上海證交所聯合編制了大中華指數,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也已編制3檔含台股成份股指數。至於大中華ETF怎麼包含兩岸三地證券市場各自特色?薛琦舉例說,中國大陸有採礦公司、台灣有高科技公司、香港有地產實業公司等,彼此之間可以發揮互補作用。
#@1@#當記者追問劉嘯東:「台灣的台積電、聯電等股票有沒有被編制進去?是不是和台灣50的成份股差不多?」他暗示說:「會以兩岸三地藍籌股為主,B股……應該不會有,台灣的電子股……剛才的薛董事長說兩岸三地互補,是吧?」不過劉嘯東說:「我看市場需求非常大,但要先和深交所聯合,才能再談和香港、台灣。」由上交所和深交所共同編制,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之ETF方案已差臨門一腳,劉嘯東表示今年應該可順利上市。至於兩岸ETF合作進度,薛琦表示,須待第三次江陳會後,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中的證券MOU簽訂後,各地交易所才開始密集規劃。有趣的是,未來大中華ETF誕生之後,在兩岸三地可能會有不同的名稱,與會交易所官員發現,兩岸三地共同的股市用詞居然只有「散戶」一辭。薛琦更說,有次在香港報紙上看到一種叫「窩輪」的金融商品,讓他驚訝不已,搞了半天,原來是台灣習慣說的「權證」(war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