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緊急宣布保障矽谷銀行存戶存款,避免擠兌風暴擴散至其他中小型銀行,是否影響美國聯準會升息縮表的動向,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矽谷銀行於1983年成立,這家總部位於加州的商業銀行在科技行業具有特殊的意義,因為它擁有美國一半由創投(VC)支持的科技和醫療保健公司的業務。在它成立之初就是新金融基礎設施的一部分,以支持其創始地區優先考慮的特定類型的高成長、高風險公司。
在矽谷銀行2120億美元的總資產中,有1200億美元是證券,其中大部分(577億美元)是持有至到期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抵押擔保債券(CMO)有105億美元,另外有260億美元可隨時出售的證券,其中160億美元是美國公債。而在負債端,該行擁有1730億美元存款,其中1515億美元都沒有存款保險。
矽谷銀行本來被認為是風評良好、資金充裕的銀行,三月八日突然宣布募集22.5億美元的消息曝光後,三月九日掀起存款戶瘋狂擠兌420多億美元,最終釀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二大商業銀行倒閉案。到底是什麼原因掀起這波倒閉風暴?
穆迪降評預告 成為矽谷銀行不可承受之重
根據《路透社》報導,矽谷銀行之所以需要集資,其實是因為接到信評機構穆迪(Moody's)的評級降級預告。由於美國聯準會強勢升息,矽谷銀行持有的債券資產價值下跌,於是穆迪準備調降矽谷銀行評級。
被信評機構調降評等可能導致損害信譽、融資成本增加、監管壓力增加與降低市場信心等負面影響,為了挽回評級,矽谷銀行決定出售手中低收益的債券資產,將資金收回後投資在較高回報的資產上。但是正好現在準備進入第一季財報公布期,此時出售210億美元債券,導致矽谷銀行面臨第一季財報認列稅後虧損18億美元,於是公司宣布集資22.5億美元來支撐資產負債表。
消息曝光後,投資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利空消息嚇壞了,隨後開始有創投公司建議新創公司將資金從矽谷銀行撤出,創投與科技企業存款戶不理矽谷銀行高層的安撫,瘋狂擠兌,將資金存放到更安全的地方,進一步促成矽谷銀行的崩潰倒閉,三月九日矽谷銀行股價暴跌-60%,SVB放空期權大漲4599倍。值得一提的是,兩周前矽谷銀行首席執行長Greg Becker賣出360萬美元的公司股票。
從穆迪降評的威脅,到矽谷銀行賠本出售債券想要挽回評級,但結果卻是開啟資金出逃的死亡螺旋,導致矽谷銀行四十八小時內直接倒閉,最終結果比原先的信評降級要嚴重許多,對這一過程《路透社》評為類似「自我預言的實現」。
矽谷創投基金與科技公司 隱含連鎖效應倒閉風險
矽谷銀行倒閉這一劇變,對美國各地的初創科技公司有重大影響,這一影響不只是資金損失。三月十日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DFPI)宣布關閉美國矽谷銀行,並任命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為破產管理人。
三月十一日FDIC啟動了對矽谷銀行的拍賣程序,將於三月十二日下午截標。三月十二日美國財長葉倫表示:「聯邦政府不會救助矽谷銀行,但會努力解決存款戶擔憂的問題。」由於矽谷銀行有千餘家企業存款,每個帳戶餘額超過25萬美元(即無法享受存款保險)的占比據稱超過90%,如果存款戶不能全額拿回,那麼所有企業的董事會將不得不堅持他們的公司只能把錢放在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美國銀行、富國銀行、高盛集團、摩根士丹利等六大銀行,因為美國金融系統中的86%超額準備金是由1%的美國銀行持有,這將引發其他中小型銀行的擠兌,並且讓六大銀行「大到不能倒」的問題變得更嚴重,同時也可能引發矽谷創投圈(創投基金與科技公司)超過十萬人裁員與倒閉潮的風險,破壞性遠超幣圈FTX/Terra倒閉,破壞力可能毀掉個矽谷十年創新。有趣的是,呼籲美國政府提供援助的正是發起擠兌的創投界。
回顧2008年的雷曼時刻,當時雷曼兄弟投資失利,在談判收購失敗後宣布申請破產保護,美國財政部和聯準會拒絕出手拯救雷曼兄弟的做法引發重大爭議,市場信心崩潰一發不可收拾,股市狂瀉難止。
聯準會如繼續升息縮表 美國中小型銀行流動性告急
筆者相信在矽谷銀行存款戶三月十三日全額拿到錢後,這場風暴暫時平息,但只要聯準會繼續升息縮表,美國中小型銀行的流動性枯竭議題就揮之不去。目前FHLBs的資產負債表在迅速擴大,本土銀行在聯邦基金市場的拆借規模在上升,小銀行的流動性水準已經低至2019年時的水準,未來當聯準會動用到三大緊急流通性工具─貼現窗口(Discount Window)、二級市場信貸安排(Secondary Market Credit Facility, SMCCF)、殖利率曲線控制(Yield Curve Control, YCC),那才表示美國中小銀行的流動性問題已經相當緊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