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政府時代二次金改的種種亂象,在2008年馬政府上台之後逐漸平息,但為追求三次金改成績,以及讓台灣的銀行走向國際舞台,馬政府打算幫公股行庫找國際資金入主,且不排除來自對岸資金。陸資要入主公股,首先是取得兩岸主管機關的意向與具體金融法規的解套,經過第三次江陳會談後,將簽定框架性的MOU(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接著是銀行、證券等各項目的各自協議,儘管這些都還沒發生,但主管機關的態度卻已先鬆口。財政部長李述德在4月底對外表示,對於公股銀行參股中國大陸的銀行,只要能提升公股銀行的經營綜效也是好事一樁,他還透露一段頗值得玩味的話:「政府目前沒有釋股計畫,但陸資是透過公開市場收購,就非財政部管轄。」雖然市場上對各家公股銀行的評價不一,媒體上更報導第一金(2892)、華南金(2880)近來被對岸點名為「最有興趣投資」的公股金融機構,像華南金旗下即有銀行、產險、投信、證券、票券、創投,讓買主興趣更高。然而,兆豐金(2886)旗下不但和華南金一樣擁有完備金融系統,還有過去優良的交通銀行與中國國際商銀2大銀行體系的構成,這是其他金控所沒有的。實際上,自扁政府執政以來,哪一家公股行庫引起各方資金願冒犯法風險也要搶入呢?答案即是兆豐金。
#@1@#二次金改期間,中信金(2891)辜家在看到台新金(2887)吳家成功入主彰銀(2801)後,便對併購兆豐金產生急迫感,並對扁府表達意願,本來中信金併購兆豐金不是大問題,而是在中信金的誠信原則,即聲名大噪的「紅火(RedFire)事件」(見附圖)。根據金管會已解密的金管銀(六)字第09560003931號裁處書中記載,中信銀在2005年6月看到台新金成功標購彰化銀特別股後,7、8月間即以兆豐金為併購對象並進行財務布局計畫,自2005年8月19日起透過集中市場買入56萬張兆豐金股票,中信保經、保全也在同一時期先後買入兆豐金股票。爭議就發生在2006年1月底,當中信金向金管會提出投資兆豐金之申請案的同一天,將手上的連動債賣給了紅火公司,然而,這是整個中信金繞道偷買兆豐金股票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過程。簡單的說,在表達投資兆豐金前,中信金不敢直接多買兆豐金的股票,於是向手上有44萬張兆豐金股票的香港柏克萊資本證券買了3.9億美元的結構債(號稱連結台、港、日、韓一籃子股票,最後查出99%是連動到兆豐金的股票上),名目上中信金持的是債,但實際上某些條件下就會轉成兆豐金的股,這個動作,中信金交給紅火公司來執行。當中信金將結構債賣給紅火後,紅火再向柏克萊資本證券要求贖回,於是後者必須在市場上大量拋售兆豐金股票,然後其中有近7成被中信金集團買回口袋,透過這筆三角交易,繞了半天這些股票終於到手,這也是中信金後來被金管會裁處的主因。金管會後來要求中信金必須出脫手上兆豐金持股,4月16日以新聞稿發布,同意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以信託方式處分手上兆豐金之持股,並要求中信金控、中信保經、中信保全在2011年前出售完畢,至於中信銀所持股票以在2013年兆豐金股東常會前出售為原則,最遲在2015年股東常會前出清(見附表)。
#@1@#另根據證交所內部人持股轉讓事前申報表中揭露,中信金集團轉予台灣銀行信託之兆豐金持股中,以中信金持5.91億股為最多,占兆豐金流通在外股數約5.36%上下,其次是中信銀的5.5億股、中信保經的0.9億股等,整個中信金集團合計占兆豐金股數約11.2%。政府將手上兆豐金的股份釋出,或者將中信金賣回的股份釋出給外資,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複雜,首先是上海華一銀行的釋股案。上海華一銀行是中國大陸中唯一由台資主導的銀行,對許多欲「登陸」的台灣金控老闆來說,自然吸引力十足,就在此時大陸銀監會強迫華一「限期增資」,而原始股東、台灣寶成工業(9904)的大老闆蔡其瑞欲參與增資,必須以台灣金融業者身分,恰好持股兆豐金有1成5,為了華一,蔡其瑞必須藉兆豐金出手,今年兆豐金董監改選,蔡其瑞推派人選最好能拿下總經理一職,也增添了兆豐金釋股的複雜性。更複雜的是,這次外資圈傳出,政府預計釋股兆豐金超過20%,並尋求外資買主,然而,除了常見美系、歐系投資銀行外,引人注目的還有來自北京的資金,尤其是這筆資金竟然必須經過中國國務院的批准,因此引起「中國官方插旗台灣官銀」的傳言。只不過,買主是透過摩根士丹利出面來洽購,於是在6月初,摩根士丹利的總裁也將親自從美國飛來台灣拜會馬政府商談此事。兆豐金將在6月選出15席董事,其中包括3席獨立董事,但事情又起了變化,不知是否因顧忌兩岸政府的金融政策方向,日前寶成已向公股表態,連現有的一席董事都不要,接下來的劇本會怎麼演出,目前就看檯面上兩大主角—馬政府和外資怎麼演對手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