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準會暴力升息惡果乍現,矽谷銀行、瑞士信貸相繼爆雷,讓原本已心存觀望的市場信心更加忐忑,看到美股震盪、德法股創高急挫、亞股表現不佳,台股卻守住新春跳空缺口不墜,真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其實,因應國際利空外資賣股,內資已漸漸演化出自救套招,對於主要的利空衝擊股採取守勢,點火相對不受影響的趨勢股,形成台股良性輪動。
首先是政策推動的基建趨勢股,包括綠能儲電的重電設備工程、太陽能、風電、售電族群,以及看回不回題材擴散的軍工概念股。由於國家政策預算的剛性需求,刺激相關上中下游產業商機擴散。
其次是科技創新題材掀起的新風潮,像ChatGPT帶動的AI熱,助長跌深的高速傳輸指標股暴漲翻倍,接棒的伺服器高價股更頻頻向千金叩關,上期封面故事介紹了大數據雲端資訊服務股,截稿前仍強勢墊高。而本周又有AI相關的散熱、機殼等指標股乘勢而起,甚至只要與AI應用沾上邊的都鼓「漲」附和。
另外,加速台灣數位化和淨零碳排都是既定政策,承載減碳與數位化雙重目標的電動車,成長動能只會越來越強,是利空淬礪後會更加堅靭的趨勢產業,相關供應鏈並不寂寞。
內資著墨熱門題材的中小型飆股不遺餘力,大戶鎖碼標的在漲升一段後快速拉回,整理完量縮再出量上攻,手腳夠快的搶搭這類的快速輪動的飆股,上下其手不亦樂乎。
而申購新股賺價差也是一絕,由於新股掛牌有相關條件,業績與籌碼具有雙重優勢,剛掛牌沒有漲跌幅限制,一旦趁勢強漲,相關大股東轉投資母以子貴,或同族群的比價效應,都成為市場熱議的話題。
《理財周刊》以理財、理善、理健康為職志,把投資人持盈保泰穩當獲利列為首要。因此,對於國內外大環境變動有高度的風險意識,資本市場永遠有投資機會,市場不確定因素並未消除,產業展望要到第二季以後才會逐漸明朗,即使布局暫時不受利空衝擊的強股,也要心存戒心,避免追高殺低成為熱鍋上的螞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