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近日爆發強震,同樣位處斷層帶的台灣,地震發生次數頻繁,倘若相同的地震發生在台北地區,後果更不堪設想。
台灣位於板塊交界處,氣象局曾預估未來五十年規模大於6.5的大地震機率達99%,尤其台灣四大地震帶,包括台南與嘉義六甲斷層、北部山腳斷層、花蓮外海隱沒帶,及花東縱谷斷層,都必須加強警戒,加上全台屋齡高、不耐震的危險老舊房屋遍地可見,經內政部房屋稅籍111年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地區屋齡超過三十年以上老屋已高達71.2%,近期統計平均每年老屋數量增加約1.5%,未來幾年更將上看75%的高比例,長期推動結構安全的發哥(戴雲發)提醒大家應當居安思危,對於不安全的老舊房屋應盡早進行重建。
大台北屬於盆地地形,盆地四周為堅硬的地盤,盆地內為鬆軟的沉積層,當地震波傳到盆地時更容易聚焦,在盆地地表所受地震震動的時間將會拉長,地震強度也會明顯放大,加上地質土壤液化,地震災損會更為嚴重。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就指出,大台北若出現七級以上強震,恐怕會有3.5萬棟建築物倒塌。
老舊房屋的不安全是在於早期設計法規與施工品質不夠完善,使得居住在老屋內的民眾,其居住安全會有所疑慮。針對「結構安全」,事實上,台灣法規幾乎每年都有在做修正,當然在重大公共意外發生時,改變幅度跟方向會較大。
台灣早期大多數房子都是低矮建築設計,也無耐震強中弱設計,全台灣的地震力都相同,房子只要「堪住」就好,之後才開始有分強、中、弱震區,直到1974年後才開始逐步修法注意起建築韌性設計的重要性,此種設計主要是要求新建築物除了要抵抗地震強度之外,還要測試建築物在劇烈搖晃之下不會爆裂壞掉,但舊房子還屬大宗。直到1999年921大地震造成慘痛代價,使得台灣建築史產生分水嶺,並重視起盆地效應以及接近斷層區域的耐震程度,並促使2003年修正完成《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其中包含鋼筋綁紮問題;同時針對地盤影響問題,在2006年修正《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
而耐震設計規範的演進,是經過一次次地震災害的慘痛經驗與教訓,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自己的房子當年撐過921地震,就代表一定堅固沒問題,然而,好的建築物,必須同時掌握結構系統規劃設計以及好的施工品質,安全性才會真正提升,民眾萬不可陷入耐震力提升就一定代表比較安全的迷思,且921地震沒倒的房子也不代表施工品質及方法是對的。
為降低大地震無預警之災害風險及缺工、缺料下結構安全品質於無法確保之建築不安全因子,在未來要兼顧人力、成本及品質的狀況下,應積極邁向系統化、自動化、對環境友善的方向,取代傳統RC、傳統SRC的施工方式,並將施工品質透明化呈現,才能真正改善人民的居住安全。
發哥再次提醒大家,台灣就是在地震帶上,地震是一定會發生的,在選購房子或將老屋重建時,必須掌握房子應安全又抗震的基本訴求,而有兩個必備要件,一、好的設計,二、好的施工,兩者缺一不可。從這次土耳其地震事件來看,居住在台北地區的民眾,更應盡早將不安全的老屋進行重建,這樣才能真正住得安心又放心。
▲「台灣地震模型(TEM)研究團隊」曾發布「地震危害圖」包括全台灣44個地震帶及發震機率等資訊。(圖/翻攝自臉書「報地震-中央氣象局」)